骆抗先谈乙肝未来 乙肝专家骆抗先谈乙肝认识误区
主任医师,教授,国内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长期从事传染病学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肝炎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和较深的理论研究造诣,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对肝炎的致病性及其肝炎病毒的病异的研究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共培养硕士生32人、 博士生14名。(详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我国开始出现肝炎的流行。直至80年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约有10%乙肝病毒感染,其中广东省的青壮年高达18%,情况最为严重的是藏族同胞,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率竟高达24%。因此,我国被扣上“乙肝大国”的帽子,全世界乙肝患者将近一半在中国。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骆抗先便一头扎进“肝炎防治”的江湖之中,当时他已有近10年的传染病防治经验。
时光荏苒,当二十一世纪走过第一个10年时,骆抗先也在“肝炎防治”的江湖里激流了整整半个世纪。自认为“不很聪明,做一件事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他却成绩斐然——在南方医院创建并主持的肝炎基础实验室被确定为广东省及全军重点实验室;累计培养硕士生32名、博士生14名;发表论文120余篇,先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6项,国家二等奖一项,1999年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中央军委授予二等功。
隐退江湖:病人利益——第一线更具有现实意义
如此“战绩”,足以让骆抗先笑傲江湖。然而他却没有,虽然在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无人不晓“骆抗先”。早在十年前,当骆抗先69岁时,他就笑言——“我已经退出了江湖”。
事实的确如此,当卸下科室管理的重任、绝业界冗长的会议、逃离官场无聊的寒暄之后,骆抗先回到了属于自己最初的位置——感染科门诊医生。
每周三天的门诊,从上午7点半开始上班,本该12点下班的他总是不忍等候多时的病人黯然离去,而将上午的出诊时间延续到中午一点半或两点。
这个习惯雷打不动,哪怕今日已经是79岁的高龄,骆抗先依然精神矍铄,像一位年轻医生一样活跃于门诊第一线,对每个病人都细心询问,耐心解答。
之所以选择重新出门诊,骆抗先说:“之前当科主任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查病房,发现收入病房的患者许多只是延长生命,大多数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想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门诊第一线,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患者不错过宝贵的治疗时机。”
“一切基于病人的利益”,这就是骆抗先在江湖中或进或退的先决条件。
质问江湖:治疗误区——中医药治疗乙肝最有效
199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乙肝患者比例从10%下降至7.9%,这个进步是可喜的,但是同时也显示着我国13亿人口中仍有着将近3000万的慢性肝病者。如此庞大的病患群体,客观上刺激着肝病药物市场的繁荣,在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种种“坑蒙拐骗”的陷阱。
在街头巷尾的电线杆上,在报纸杂志的广告栏里,在午夜电台的DJ声中,最常见的乙肝治疗广告常常是冠以“xx肝病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直言“本产品经过权威机构xx科研单位认证”。
骆抗先对这种虚假广告表示深恶痛绝:“有一次我看到一则乙肝治疗广告写着只要敷贴了他们的膏药,一贴就可以见效,可以彻底治疗乙肝。看了之后真是感觉气死人,我的血压立马就升高了。怎么可以这样‘白天说梦话’呢?看这样的虚假广告多了之后,我的脾气也变缓了,想着‘可能人家科研单位也要发奖金,只好搞一点违心会议,通过一些伪劣产品’。”
然而,最让骆抗先无可忍受的是——“某些正规的医疗机构,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医院,为了在医院品牌竞争中夺得面子或者纯粹是为了推销他们研发的药品,都极其不负责任地宣传‘中医中药可以代替抗病毒治疗治愈乙肝’。”
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中药在治疗乙肝的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作用,例如其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可以在乙肝病人降酶中暂时缓解炎症。在早些时候,例如15年前我国还没有干扰素治疗时,10前我国还没有核苷类药物时,中医中药在这些特点在当时的乙肝治疗过程中真的是发挥重要的作用的。
但是,随着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的出现,中医中药所起的作用应该是“辅助作用”,例如当乙肝病人的转氨酶非常高时,在进行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辅以中医中药治疗,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炎症,从而促进乙肝病人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