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莲与丁宁 “边疆舞”与戴爱莲、康巴尔汗

2017-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瑶人鼓舞>是极为被人称道的作品.戴爱莲身穿瑶族的短裙,长筒绵袜,窄袖黑色上衣,头顶上扎着瑶族

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瑶人鼓舞》是极为被人称道的作品。戴爱莲身穿瑶族的短裙,长筒绵袜,窄袖黑色上衣,头顶上扎着瑶族妇女包头,挥棰击鼓。其动作始而镇静,节奏轻快;继而鼓声逐渐加快,舞蹈的身体也越来越迅速地扭动,并且时而加入几个旋转。在鼓声与舞动之中,人们仿佛看到了瑶族人对于神灵的祭祀和这个民族的纯朴的性格。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为中国现代舞蹈史提供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戴爱莲和彭松等人创作的《哑子背疯》、《嘉戎酒会》、《羌民端公驱鬼》、《春游》、《倮倮情歌》等体现了民族文化整理与开掘上的最新收获。这也是首次以边疆少数民族的歌舞为主题所举行的专场晚会。戴爱莲的名字很快传遍了重庆,《新华日报》还为此有专文以致祝贺:“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公演使整个山城像开了锅似的沸腾起来。当这些鲜艳夺目、各具风采、充满活力的民族的艺术呈现在舞台上时,人们为初次看到自己民族的艺术宝藏而惊讶。同年四月在沙坪坝南开大学礼堂演出时,人们高兴地说:沙坪坝的春天来了!”

从那以后,戴爱莲为了舞蹈事业,走南闯北,又穿行于中国和欧洲之间。1946年她在上海逸园连演四场,场场爆满,“边疆舞”一时间在上海的许多中小学校里流传开,造成人人谈论边疆舞、人人争看边疆舞的热烈景象。1946年9月,戴爱莲到美国访问,演出边疆舞,引起众多的好评。1948年她在北京一些大学里教授边疆舞。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入北京,戴爱莲在欢迎大会上表演她拿手的《青春舞曲》,不仅倍受许多领导人的赞美,而且在北平刮起了一阵学演边疆歌舞的风潮。

边疆舞蹈是反对黑暗统治,歌颂各民族间的民主与平等,礼赞新生活的一支时代主旋律,是千百万人心中理想的象征。

40年代里另外一个在民族舞蹈文化建设方面卓有贡献的舞蹈家是康巴尔汗·艾买提(1922一1994年)。她似乎天生对歌舞就很敏感,小的时候每当听见远处传来“热瓦普”或“冬不拉”弹奏的声音,她都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仔细地聆听,有时甚至还随着音乐曲调手舞足蹈起来。

由于生活所迫,当时的新疆人常常到邻近的苏联城镇上去打工。康巴尔汗也随父外出,常听到父母讲述祖国的事情,她幼小的心中埋下了对故乡的深深向往。行旅生活也给了康巴尔汗开阔眼界的机会,特别是苏联人民对于歌舞艺术的热爱,哈萨克舞蹈柔软的手臂动作,美妙的、装饰着高高的猫头鹰羽毛的哈萨克姑娘的奇妙舞姿,都使她得到了某种歌舞艺术的熏陶。康巴尔汗小时候曾进入苏联塔玛勒哈侬舞蹈学校学习,这是一所以著名舞蹈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舞蹈学校。在这里,康巴尔汗受到了严格的基础训练,学习芭蕾舞和苏联民族舞(哈萨克斯坦族、乌孜别克族舞蹈等)。她的芭蕾舞老师,以规范严格和风格纯正而著名的杜金斯卡娅示范出极为坚实的基本功训练。

1937年,康巴尔汗任塔什市红旗歌舞团演员,1939年考入莫斯科音乐舞蹈艺术学院。这时她的舞蹈已经在苏联出名,曾经与著名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同台演出,为斯大林等苏联国家领导人演出后受到很高的评价。 1941年,康巴尔汗回到国内的塔城,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名传新疆各地。1942年她获得乌鲁木齐市歌舞比赛第一名。人们为了看她的演出,连卖票处的门窗都挤坏了。其舞蹈魅力,由此可见一斑。1947年9月康巴尔汗随“新疆青年歌舞团”赴上海、杭州、台湾等地巡回演出,由此获得梅兰芳、戴爱莲等文化界名人的赞许,而且其舞蹈艺术魅力使得新疆维吾尔族歌舞艺术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极高声誉。

《林帕黛》及其姐妹篇《乌夏克》,是她在中国的成名作。当年25岁的康巴尔汗青春动人,美丽绝伦。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人感到富于神秘色彩。她的舞蹈表演,给久居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里的人们吹来一阵清新的边疆艺术之风,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盘子舞》是她舞蹈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作,使许多人倾倒。人们发现,自己身边的盘子、筷子居然能在舞蹈里作为道具而充分发挥出艺术表现力。康巴尔汗的舞蹈风格,是在典雅中透露出温馨,高贵中传达着亲切,自然而流畅。它不同于温和的汉族舞蹈,更与历史流传的宫廷雅乐、宗教祭祀舞蹈等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发自内心的一声声歌唱,是冲破身体的束缚而流淌出来的生命之歌,是集豪迈劲健与妩媚动人于一体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