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戴爱莲 戴爱莲叶明明 叶明明:画家父亲叶浅予和芭蕾母亲戴爱莲

2017-1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叶明明,1934年出生,画界前辈叶浅予之女,因年少时与开;先是学舞,后跳舞,再教舞.而退休后则转入绘画领域;继承父亲绘画遗风,学习工笔画.

叶明明,1934年出生,画界前辈叶浅予之女,因年少时与开;先是学舞,后跳舞,再教舞。而退休后则转入绘画领域;继承父亲绘画遗风,学习工笔画。 叶浅予,现今30—40岁的人还把他尊为偶像崇拜,念念不忘抗战时期他创作的连载漫画《王先生》,其后叶浅予转为国画,他用画笔定格舞蹈动作最精美的一瞬,画中的舞蹈比舞蹈本身还美。

80高龄的叶浅予还弄个“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带学生到全国各地写生,早已熟知叶浅予是中央美院执教36年古董级的老教授,却少人知道他壮年时期在秦城监狱一呆就是十年。

戴爱莲,被尊称为“戴先生”。女性被尊为先生的没几个,学过一点舞蹈或偶尔和舞蹈打过一丝交道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

可以说她是中国舞蹈界的祖母,生在海外,连一句中文都说不利索,义无反顾地跑回烽火硝烟抗战中的祖国,主攻芭蕾舞的她用脚尖掀开了中国舞蹈的半边天。 当这两个人结合时,似乎这个家庭的故事就太丰富多彩了。

叶浅予1995年去世,享年88岁,而今年90岁的戴爱莲外事活动仍很多,记者找到了叶浅予的女儿叶明明,听她讲述女儿眼中的父亲和妈妈戴先生。 沉默的幽默画家 回忆出生时的自己,现年71岁的叶明明变得手舞足蹈起来,“我父亲希望有女儿,他对我母亲说,‘要是生个女儿,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银元’,他后来果真给了300银元,是女儿,就是我,当时这钱可不算少。

” 童年只要有父亲叶浅予在,记忆总是很美好,“父亲只知道开我玩笑,让我哭,他却哈哈大笑,然后就说.‘哦,没事没事,我不和你开玩笑。

’”叶明明记得的是一种情绪,她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叶浅予当时的口气,但让她具体回忆什么事情逗乐时,却笑言不记得了。 “别人评价他,天才、勤奋、环境造就他。”尽管是引用他人的话来评价父亲,但言辞中叶明明对父亲的欣赏与敬仰却是不言而喻的。

1966年至1976年十年动乱,以莫须有的罪名,叶浅予被关进“牛棚”、监狱,蒙冤十年,出狱后,还遭受癌症侵袭。患病期间,近70岁的他继续任教,承担了中央美院的首届研究生教学。

在叶明明的描述中,那时的叶浅予很少住在家里,只是每个礼拜回家一次,“算是改善生活”,其余时间都在研究院画画。 “画家文笔也好的,他算是一个,每到一个地方写生他就画一篇,然后再写一篇文章。

”叶明明搬出很多剪报,整整齐齐码着,这些竟都是叶浅予老来自己动手从报纸上剪下的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评论文章,称为《画程旅眼》。报纸剪得方方正正,没有一丝多余的边角,细致至极的活儿。

叶浅予的细致仅在《叶浅予自述》的题记中就有体现,“早晨7点……开始我的晨步锻炼……走紫竹院路,进……,走……,过……,回到研究院画室,吃完规定的两片面包、一只煎蛋、一碗牛奶,漱完口腔,在画案边坐定。

费了20分钟,写完前一天的日记,然后盘算,今天该干什么活,忽然想到今天是我80岁生日,脑子里发出信息,似乎该作一首诗。”想不到读这样的文字竟不会让人觉得罗嗦,反而感觉到老者的温文气质如古琴旁的檀香烟路慢悠悠盘丝上绕,意境悠远,特别是叶浅予继续写道,“谁来看我,就送谁一条(诗条),秀才人情,不怕献丑。

”脑海中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景象大概就如这般,20来岁的记者和70来岁的针明明并头翻阅这些剪报和文章,所得的感慨竟也类似。

叶明明佩服父亲对事物的敏锐,“他记忆力太好了。生活中,他到一个地方就在思考,我感觉他好像什么都没干,他都是事后画,完全靠记忆,速写、默写、临写。”1946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叶浅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访问美国一年,1947年10月回国。

叶明明翻给记者看叶浅予在旅美轮船上的画作,“这些都是他回国后画的,之间都隔了两年”。画作下都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叶浅予当时的日记。

叶浅予曾说,“漫画使我习惯于用夸张的眼睛去看周围的形象,包括自己在内,常常想把周围的形象漫画化,获得有趣的效果。我画了一阵国画之后,有时总想作一两张有趣的漫画,说这是条件反射也好,是玩世不恭也好。

”所以很多人都说,叶浅予的国画中都有漫画的细胞。漫画家在生活中也是如果幽默吗?叶明明思考了一小会儿,“人采了他高兴,但更多的时候是沉静。他看书、看报,没有闲功夫,整天写,放下钢笔就拿毛笔。

”女儿眼中叶浅予的沉静在叶明明的丈夫眼里,变成了“严肃,有点怕他”。叶明明的小儿子学国画,叶浅予也会指导,要求很严,“让他多上几道颜色,再上,再上……后来小儿子看见他都很少笑。有一次叶浅予看见他,就说,‘你怎么不笑?你笑给我看看’。

”叶明明的先生很善于模仿,说到最后那句话,他伸出个指头,睁圆了眼,老人家的固执与蹩态活灵活现。 想和邓颖超换丈夫的戴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