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故事》品“文化之奇” 当代人对历史的另味解读

2017-10-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60娱乐讯 由浙江卫视中国蓝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华好故事>第五期,已于上周日21:00播出.继前两期"文化之美"与"文化之味"主题后,本期节目再次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和广大文化发烧友共赏"文化之奇". 在节目中,五位主讲人分别带来了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趣味故事.包括考古奇人郑嘉励的"严肃考古".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专家梁金生老师的"五代故宫情缘".知名编剧史航的"三国哑谜&quo

360娱乐讯 由浙江卫视中国蓝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华好故事》第五期,已于上周日21:00播出。继前两期“文化之美”与“文化之味”主题后,本期节目再次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和广大文化发烧友共赏“文化之奇”。

在节目中,五位主讲人分别带来了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趣味故事。包括考古奇人郑嘉励的“严肃考古”、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专家梁金生老师的“五代故宫情缘”、知名编剧史航的“三国哑谜”、罗墨轩的“水浒奇读”,以及建川博物馆创始人樊建川的建馆经历,带领观众向历史人文进行一次次的隔空对话。

与历史对望 做文化的守护者

被称作考古界“网红”的郑嘉励先生,对于考古这份职业,他自己曾戏称“上班如上坟”。大众对“考古”普遍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其与盗墓的分别不过是合法化的进行发掘罢了。而在《中华好故事》节目中,郑嘉励为我们解释了考古的真正意义是在于“抢救”与“保护”。在对南宋赵伯澐墓进行发掘时,郑嘉励等人成功保存了赵伯澐身上的八重衣物,清理的过程都是可逆的,其中的人文价值更是不容小觑。郑嘉励表示:“我们站在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考古跟科学一样是以追求新知识为目标,我们既不故弄玄虚,也不强作解人。”

同样以守护历史文物为己任的梁金生老先生,已在故宫工作38年了。往上数到咸丰年间,从梁金生高祖那辈开始,就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全投入到了故宫里,到如今已是第五代。在《中华好故事》的舞台上,梁金生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爷爷梁廷炜,以及故宫文物1933-1947年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搬迁事件。已是69岁高龄的梁金生先生,如今仍在为北京故宫管理着180多万件文物,俨然成为了故宫的“大管家”。典守文物,一辈子做一件事,这是梁家五代人传承恪守的匠人精神。

丰富文化内涵 用另一只眼看历史

当历史的车辙碾压在当代道路上,人们对这样的印记又有了新的解读。就读于香港树仁大学的95后小伙儿罗墨轩,继上一季《中华好故事》勇夺桂冠之后,再次带着《水浒传》这本传奇经典站上了舞台。此次,他用自己的见解悉心剖析了梁山好汉们的“绰号”,并归结为七大类别。面对《水浒传》时,读者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水浒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命运上,很少深究其绰号姓名。而年龄不大却已研读水浒十余载的罗墨轩,则透过对绰号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打开了一扇看水浒不一样的窗口。

同属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文化表达方面与《水浒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华好故事》节目中,知名编剧史航对三国的理解很是独到有趣,在他眼里,三国人物大都会设定自己的“哑谜”,也就是潜台词,说一句话会有不少言外之意。例如曹操的“分香卖屡”之事,临终前吩咐让所有的妻妾都另行改嫁,古人这样做的目的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在品读历史时,“一叶知秋”式的敏锐与观察力,已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文化本多姿 故事赋予传承的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文化发展本就是多姿多彩的,随着当代人的文化观愈加“开放”,对历史的认知也就更加丰富绚丽。书如三国、水浒,物如丝绸、瓷玉,已是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产物,放在不同人的心中,仍旧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而在《中华好故事》的舞台上,从讲述人的视角,将历史与当下融合成新的故事,也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一次新的尝试。

认真讲好故事,《中华好故事》为文化传承“赋能”。文化是源头活水,而通过故事的分享和传递,则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