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吴文藻的孩子 揭秘冰心吴文藻夫妇对子女的教育【2】
在这座小楼中,迎来了他们的三个孩子:1931年2月,儿子吴宗生(吴平)、1935年5月,大女儿吴宗远(吴冰),1937年11月,小女儿吴宗黎(吴青)。孩子们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忙碌。按照吴谢的家庭条件,完全可以请奶妈哺养孩子,且冰心的身体也弱,但他们没有这样,家里除了有一个厨师、一个做家务的保姆外,哺育与教育孩子的事情,冰心总是亲力亲为,制造着欢乐的家庭气氛,给孩子以充满母爱的童年。
她支持丈夫吴文藻“社会学中国化”的教学与研究,担当起一个不小的家庭的家务(吴文藻的母亲与他们同住)。
家里虽然总有帮忙的女工,冰心还是喜欢自己收拾房间。孩子们还记得,放学回家时,看到的多是母亲拿着块抹布东擦西擦,很少见她伏案写作。他们居住的条件,有时宽敞,有时简陋,甚至拥挤,但总是被冰心收拾得井井有条,使丈夫和孩子回到家里就感到十分舒适和快乐。
吴文藻一般不管孩子生活上的事情,但当冰心不在家的时候,他也试图当个关心孩子的父亲。比如大女儿吴冰考上南开大学后,执意要送她到天津,并把她托付给他清华的同学、历史系的雷海宗教授。在女儿上大学后,曾郑重其事地对她说过,可以开始“留意有什么合适的男孩子”了。
冰心吴文藻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并不少,三个儿女差不多大,第三代也基本处在同一年龄层面上。但他们的教育不是家长式的,从来不说“我是你爸”、“我是你妈”,而是将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批评时,也看到他们的优点,不以“你姐怎样”、“你哥怎样”要求另一个孩子,而是根据各人的特点,因人施教。
但教育并不都是如此的和风细雨,有时也有惩罚。冰心吴文藻都要求孩子诚实、讲真话,不能说假话和脏话,大孩子不能欺负小孩子,不能以强凌弱,这几乎成了他们的家规与道德底线,违反了是要受惩罚的。冰心惩罚孩子的方法很特别,先是让她们用肥皂洗嘴,然后喝奎宁水。奎宁这种药是治疟疾的,其苦无比。几次下来,孩子们记住了,不能再说假话。
有时批评也是很严厉的。二战之后,吴青随在中国军事代表团的父母亲在日本上学,那时抗日战争刚结束,恨日本,吴青经常把中国孩子组织起来,充当孩子头,有时骑了自行车,带了小药箱,见到日本孩子就冲过去,吓唬他们。母亲开始不知道,有一次被遇上了,她非常生气,非常严厉地训斥她,说,战争中,孩子是无罪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在冰心吴文藻一个世纪的人生中,生活条件时好时坏。在燕京大学时,有小楼,但为了抗日,他们毫不留恋那个温暖的小家,到云南、重庆去了;吴文藻在日本做外交官时,居住与生活的条件很好,家里有司机、保姆、厨师、园丁等,但他们为了回到新生的共和国,毫不留恋这些,毅然地放弃了一切。
他们总是教育孩子,人生不可贪图享受,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要有事业心,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们自己是这么做的,也希望孩子们也做一个这样的人。
从日本归来后,周恩来总理曾经在西花厅会见过他们,问到孩子的情况,冰心告诉总理,儿子吴平在清华大学读建筑系,两个女儿都在上中学。总理就提出,新中国刚成立,急需外语人才,你们家的条件好,是不是让孩子们去学外语?这回,他们听从了总理的建议,为了祖国的需要,两个女儿都报考了外语系,后来成为了北京外语学院一流的英语老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外语人才。
她们也都先后出国进修、培训,母亲总是叮嘱,学成后要回来为国家服务。冰心有句名言,美国虽好,但那是人家的国家。中国人要发愤努力,学习先进国家是为了追赶,不是为了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