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佛教 杨玉良:教学是一门艺术 “慕课”替代不了教育
正值第29个教师节,如何激发教学激情、提高教学能力,成为复旦大学一批青年教师关注的问题。今天(9月10日),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结合今年开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相关活动项目,展开了交流会;逾90名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共叙心得,共谋发展。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表示,教学不仅是技术或方法,更是一门艺术;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文简称“慕课”)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功能,但技术的手段代替不了教学育人的整个过程。
教学是一门各具风格的艺术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第一期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除了有丰富的培训课程外,还有多样化的交流互动活动。通过研修班的培训,不少青年教师感受到了上课的压力与动力。有的老师在新学期里把原有的教育大纲全都推翻,重新修改大纲备课;有的老师更改了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希望能把研修班所学到的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上去。
“从博士毕业到现在已经教书12年,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正规的跟教学方法相关的培训班。这或许是高校重视教学的具体落实。”复旦历史系教师陈燕坦言,“在以往的教学生涯中,并没有好好考虑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好的,这个研修班让我有了新的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法适合大学的教育?尤其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适合本科生的教育?希望高校对教学工作有长期的规划,这对我们的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对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表示,如果一个教授在复旦不从事足够的教学工作,那他/她是不合格的,因为这就是大学,而不仅仅是研究机构。“作为教师,不能把教学仅仅看做一项任务去完成,教学也不仅仅是技术或者方法,更是一门艺术。”
杨玉良说,艺术的表达需要意境、深思熟虑和激情,只有艺术地去教学才能真正地感染学生。除了通用的教学技术方法,每一门课每一位老师的表达都应当是不一样的,这才能形成艺术的独立风格。“复旦青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仅是教师研修培训的中心,同时也也应该是教学方法、技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研究中心。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可以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育人的质量。”
MOOCs代替不了教学育人的全过程
据悉,三十多名学员通过复旦第一期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的培训,顺利获得了结业证书,另外多名老师脱颖而出获得了“2013年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奖项。同时,该校第二期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也举行了开班典礼。
杨玉良表示,教学育人的过程,教师永远不能缺席。譬如MOOCs这样的一种在线教学模式,能代替传统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代替不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如果将上课上得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做成视频,供大家模仿学习,这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不是主持人,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需要不同风格的存在。”
“有些老师可能表面上不如MOOCs里的老师讲的那么好,但是仍然他有存在的必要,技术的手段代替不了教学育人的整个过程,MOOCs出来之后教师也不会失业。”杨玉良说。
他表示,教学育人永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教学的功夫与收获,很多在于课堂外,比如课后同学的讨论、师生的交流等。教学是为了实现“教育”这个大目标来服务的,任何技术的改进都不会贬低教育的价值,不会让教学方法变得比教学理念还重要。
MOOCs放到网上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师吗?杨玉良认为教师不是那么简单地来评价的。“技术永远只是技术,技术并不完全等于艺术,每个教师讲课的艺术和感染力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给你一种忧虑的感觉,也可以给你一种欣喜的感觉,也可以给你一种癫狂的感觉……一门课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只学到一种东西,教师的侧重点会各有不同,教学也会比以前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