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资料 全国政协委员霍勇:建议引入商业模式管理医生人力资源

2018-04-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要解决医改中间的人事和薪酬制度的改革问题,大家的思路需要转变,不能总想着什么都靠政府,觉得政府应该给我多少钱,医生的工资应该是公务员工资的多

要解决医改中间的人事和薪酬制度的改革问题,大家的思路需要转变,不能总想着什么都靠政府,觉得政府应该给我多少钱,医生的工资应该是公务员工资的多少倍。按理说,该政府发工资的是公务员,不是我们,医生拿多少钱,客观来讲和政府没有多大关系,政府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监管,拿钱拿太多的不行,拿太少连饭都吃不上的也得管。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探讨一条路,即考虑如何从市场层面增加医生的收入,使之既符合政府政策、社会需求,又符合医生职业特点,最终使得各方都得益。可是到底该怎么做呢? 医疗资源最核心的就是人力资源,而医生的人力资源配置目前没有任何主动权,医生都归医院,医生不是自由执业者。

现在国家出很多政策,包括分级诊疗、医生的多点执业,这些政策现在落实不了。为什么?不是因为这些政策不好,也不是因为医生不想干,也不是说院长不放人。 

我们老把这个体制寄托于政府,所有事情都等着政府怎么说,偏偏到这个事情上政府就没法说。政府说,我又给不了你钱,你要我给你定个政策,给你定个工资标准,好像这也不合理。医生的工资一定要比公务员的高三倍,会有人不服,凭什么?你以为所有的医生都值那个价吗? 所以,我们想出一个办法,可能是一个很浅的切入点,即针对优质的医疗资源,那些同行认可的优秀医生,将他们的技术、时间、精力,用在我们国家现在急需发展的县级医院。

 

大家知道,县级医院其实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托底的核心。政府要95%的人大病不出县,县医院就一定要强。只有县医院强了,医疗技术和设备各方面都跟上,然后它才能向下辐射,从县到乡再到村,才能实现真正的立体性的医疗模式。基层的医生,想靠北大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这样的国家级大医院去培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是县医院强,下面才强。 

问题是,县医院怎么强? 

当然,作为心血管医生,我更多还是关注心血管专业。我们知道,每五个成人中就有一个得心血管病,这是20%的比例,如果不把县医院的心血管专业扶持起来,就一定不能实现95%的人大病不出县。 

在我们国家,心血管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心血管的技术,比如介入治疗的推动。介入诊疗工作,这10年来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政府也在改变政策,加强基层的建设,但这都还很不够。我们可不可以成立一个公司,采用商业化的模式运作? 这个公司做什么?其实就像是一个高端的医疗人才人力资源公司,一方面通过调查、评估,选择发展条件较好的县级医院进行定点帮扶,另一方面招募、协调优质的医生。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第一,优质医生对县级医院的帮扶不能只停留在做几台手术,看几个病人上,也不是仅仅教会那里的医生做某个手术,更多的是要培养人才,留下“不走的医疗队”,带动该医院该学科整个的发展。第二,优质医生获得的收入应当是所帮扶的县级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费,服务费具体收多少,这个可以讨论,但这个收入必须与县级医院的手术量、门诊量、用药、手术器材等完全不挂钩,否则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回扣”。

这些内容在帮扶前签订的协议中都应该明确。 

那么,公司要为这些优质医生提供什么呢?三个方面。第一,更合理的市场化的回报,使医生的经济利益有保障;第二,较高的门槛,公司要由行业里有代表性的专家来组织,他们来负责选择医德医风有保证、专业能力上具备帮扶县级医院能力的医生,甚至使得加入该公司成为医生水平的体现;第三,整个过程中为医生提供保障,比如购买足够的医疗责任险,帮助处理医疗纠纷等,免除医生的后顾之忧。

经济上有保障,学术上有保障,执业有保障,这样才能对医生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这种吸引力要如何达到?靠商业模式。假如这个公司真的形成了,第一年服务80家县医院,第二年服务120家,第三年能够再服务100家,加起来3年就有300家县医院,这个公司就可以上市了!

当然早期需要投资1亿到1.2亿,需要有商业模式中的运作团队,去看市场,给医生服务。如果把这些都做好,医生一年服务2-3家县医院,收入40-50万是没问题的。 

障碍在哪里? 

这种模式,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基本是可行的。个别的障碍在哪里呢?我们在和卫计委沟通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比如我去帮一家县医院,这个县医院是不能把钱直接打给公司的,因为县医院是国有资产。怎么办?县医院可能表示,他们我能够支付医生的服务费。 

但问题是,县医院付了医生的工资,那这个公司存在的意义呢?要知道,通过公司的运作,医生的价值是增值的。 这样一来,我们又要转变一个思路,最起码目前阶段要绕过这个圈,如果公司选定和某家县级医院合作,那么这个医院要单独成立一个管理公司,和医院有个管理上关系,包括耗材的购置等,医生的服务费,从这个管理公司打到医生公司。 

其实按理说不需要这么麻烦的,因为政策如果打通了,你医院接受了专家和公司的服务,当然需要提供服务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但现在形式上,类似这种小的障碍还是有。 

谁适合加入这样的公司? 

高端的人力资源公司,需要细化人力资源的来源。我想,高端的人力资源,可能分三部分: 

一部分是像我这种,在职的专家,我在北大医院工作,那我要参加这种公司,要么用周末和假期,当然是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么每周五个工作日出去一天,假设在北大医院年薪是20万,那么每周少工作一天,医院可以减少4万,这个钱由公司来补。国外的就是这样,医生和医院签约,这个医院每周工作2天,那个医院每周工作3天,分别来付工资就行了。 

第二部分,就是退休的专家,这里面包括一大批人,而这批人恰恰符合行业的需求。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有丰富的经验。 

第三部分,就是完全离开原来的医院,全职在公司干的。这部分人我相信也会有,尤其是军改之后的很多部队医院的医生可能会很愿意。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高精尖的东西,要有好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有好的产品。因此加入公司的医生的医德、医疗水平时最重要的。那个问题上,谁能说得清楚?只有同行的专家能说清楚,政府说不清楚,投资的公司也说不清楚,在这个行业待了几十年的专家来做这件事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