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明清华经管学院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对话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

2017-06-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钱颖一院长首先在演讲中介绍了最新著作<大学的改革>一书背后的思考,以及过去十年间他在清华经管学院进行教育改革实践的心路历程,并分享了

    钱颖一院长首先在演讲中介绍了最新著作《大学的改革》一书背后的思考,以及过去十年间他在清华经管学院进行教育改革实践的心路历程,并分享了他在经济学界和教育界两者间"跨界"的体悟。

作为"跨界"的教育改革者和实践者,钱颖一院长深刻体会到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转型两者内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即经济转型、创新、人力资本和教育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让他觉得这种跨界很有意义,还揭示出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

之后,钱颖一院长用经济学的思考视角和方式对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的教育过度重视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授,导致学生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欠缺,解决这种现象一是要在保持"均值"的基础上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二是增加"方差"——人和人的不同,才有可能创新。

    同时,钱颖一院长还谈到大学改革要注重"思行合一",即不仅要有改革思想,还要有改革行动,这也是《大学的改革》一书的重要特点。他着重介绍了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实践,包括为课程设计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开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思维"等课程、建立清华x-空间(清华x-lab)等,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钱颖一院长表示,教育的功用之一是为了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的功用。

育人重于育才,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而不只是"有用的机器"。教育的含义应该回归它的本质,教育最终是为了人,就像经济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

    顾明远教授在演讲中回忆了中国现代教育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谈到中国教育转型的问题时,顾明远教授指出,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过去,人们总是以工具理性来解释教育,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教育要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应该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

对个体来讲是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包括体魂强壮、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对社会来讲,提高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这就要求相应地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在对话环节,钱颖一院长和顾明远教授针对"学区房热"、"体育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培养的短期功利主义"、"如何培养杰出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建设双一流"等话题展开深度讨论。

    钱颖一院长指出,对知识有用性定义时间长度越来越短,以及教师们口头禅"不考不用看"等因素,导致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扼杀,而好奇心是推动科学发现和企业家创业的根本动力。

"多样性发展路径往往是我们所缺乏的",钱颖一院长说,经济学就是研究选择和决策,做决策时希望找到最优决策这没有错,但决策要基于对世界、对自己和对成长道路的理解,而不要从众或偏面追求一种发展方式。顾明远教授同样认为教师存在短期功利主义的思想,他指出教师们应该拓宽知识面,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品味修养。

    谈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的话题,顾明远教授以培训机构绑架学校的现象为例指出,现在学生处于"被学习、被教育"的状态,这需要改革。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改变。

钱颖一院长也表达了自己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需的其他元素,那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把想象力和好奇心尽量地保存下来,对培养杰出人才会更有效。大学要为学生,还应当是为学生的一生。

    最后,钱颖一院长和顾明远教授就现场观众提出的关于"职业规划"、"超级中学现象"、"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相关性"以及"阶层固化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进行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