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光林的父亲 石油新贵的终极挑战:薛光林的低调能源帝国梦

2017-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几年,光汇石油已经将80%的精力投入到了进军上游的筹划中.在光汇的发展战略中,海上供油作为核心业务利润率过低,且受制于人,企业发展规模越

最近几年,光汇石油已经将80%的精力投入到了进军上游的筹划中。在光汇的发展战略中,海上供油作为核心业务利润率过低,且受制于人,企业发展规模越大越需要在上游有所突破。

这对薛光林是个考验,这位控制力极强,据说连购买铅笔等办公用品都要自己签字的“成本高手”,必须忍受上游勘探投入巨资却毫无所获的沮丧现实。目前,光汇已经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孜区块的天然气田投入了数亿元进行勘探,但丝毫没有“出气”的迹象。

薛光林无疑是一位冒险家,胆子大且战术灵活,他带领光汇石油从成品油贸易、石油仓储,发展到燃料油进口、加油站零售、海上供油、远洋油轮,直到上游勘探开发,走出了一条先易后难、步步为营的发展路径,并在行业内隐身多时。但即便是这样一家有着高超财技的民营企业,每向上游迈进一步都极其不易。

“不管是外部形势,还是内部扩张需求,资金压力今年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位光汇石油内部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2011年很可能成为光汇石油发展的关键一年。按照薛光林既定的扩张思路,未来两年的战略布局将初具威力,而阻力恰在此时袭来。

“光汇石油过去的业务主要在深圳,不太引人注目,而且其优势不在高度垄断的成品油分销领域,而是在两大石油巨头的业务夹缝中逐渐崛起。”一位熟悉光汇石油的资本市场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目前,光汇石油拥有海上供油、石油仓储及码头、石油运输以及上游天然气四大业务,2010年其在国内海上供油的市场占有率已提高至36%,稳坐第二把交椅。

虽有摸索的成分,但光汇在海上燃油供应市场的迅速上位,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薛光林独到的眼光。过去10年来,相比一些民营石油企业直接与两大石油集团展开竞争,薛则是靠迂回方式把握机遇,谋取生存空间。正因为多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光汇本身也充满着神秘色彩。

薛光林的发家史就颇具传奇意味。据熟悉薛的一位南京大学教授介绍,1990年,23岁的薛光林身揣2000元只身南下深圳,并在两年后创立了光汇石油的前身新鸿光集团。和当时的很多经商者一样,薛所涉及的业务极为庞杂,但主要依靠成品油贸易积累了第一桶金。后来,薛发现,深圳石油贸易非常活跃,却缺少一个大型的石油中转油库,便果断将目标瞄向了石油仓储基地和专业石油码头建设。

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清理整顿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同时展开,一大批民营石油贸易企业遇到了生存危机,纷纷退出这一领域。就在这一年,薛光林的10万吨石油仓储基地和配套专业石油码头顺利建成,并很快成为中石油等中外企业石油供应的中转库。

依靠敏锐嗅觉,新鸿光成为少数依然涉足石油贸易链条的民营企业之一。随后几年,薛光林进入了另一个政策相对开放的细分领域—燃料油贸易,并不断在其根据地深圳扩充仓储和码头设施。2003年,光汇石油(2002年新鸿光集团更名而来)的成品油库库容增至40万吨。

凭借着在石油行业下游产业链的发力,2004年中国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开放后,光汇石油不知不觉笼络了一大半海外客户,成为当时国内的第二大燃料油进口商。

这一年,光汇石油获得海关总署批准设立20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公共保税仓,并开始向有关部门申请保税船供油的牌照。薛光林的海上供油战略初露端倪。

“进军海上供油市场是光汇石油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型。”一位熟悉海上燃油供应的资深航运界人士表示,此前光汇主要倚重成品油仓储与贸易。

海上供油是一种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为远洋货轮供应免税油品的业务。当时,中石油和中远集团合资的中船燃料是唯一获准经营该项业务的公司。2006年,光汇石油与另外三家有石油和航运背景的国有企业共同获得为远洋货轮供应保税燃油的牌照,打破了此前由中船燃料垄断这项业务的局面。

但是,牌照的获批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分享利润。中远、中海、中外运这几家航运央企都有与两大石油巨头合资的保税燃油供应公司,它们的船只所需的燃油往往由各自参股的公司供应。光汇石油作为这五家获批企业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必须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拓展海外货轮客户上。

这并非易事。在中船燃料独享市场的年代,外轮早已没有到中国加油的习惯。这种情况下,光汇石油发展海外客户也就等同于从世界其它港口(如新加坡)抢夺客户。

正因此,光汇石油有一个异常艰辛的业务开拓期。从2006年7月牌照获批,到2006年12月第一笔生意完成,光汇石油花费了长达5个月的时间—那是个对客户如履薄冰的阶段。不过,在完成了最初的几单生意后,光汇石油在这条路上渐渐走得顺了些。其经验是,要从国际成熟燃油供应商的口中夺食,必须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做得更多。几年下来,光汇几乎垄断了深圳各港口的海上供油业务。

2009年,保税燃油供应市场进一步放开。雄踞深圳一方的光汇石油开始“北伐”,在上海、宁波、舟山等地扩张海上供油业务,并将触角伸向海外。2010年下半年,在光汇石油125亿港元的销售收入中,70%来自海上供油业务,余下30%则来自油品贸易业务。

薛光林本人危机感极强。在海上供油业务挑起大梁的同时,这一业务较低的利润率也暴露给了市场,“海上供油说到底是油品买卖的生意,这一业务全世界平均的毛利大约2%-3%,光汇稍高一点。”一位长期关注光汇石油的分析师表示,光汇石油面临着不小的运作风险。2010年下半年,光汇石油的总收入同比增加约109%,但毛利却只增加了约17%。

面对这种情况,薛光林一方面加快在国内及全球拓展业务,提高海上供油的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加速向上游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