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热心肠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黄执中进行结辩的时候说服力是那么的大?
这题邀得好,我压力山大,虽然我有可能是最适合回答这道题目的人,但心理学理论解释起实践领域的现象,犹如“让物理学家拆解魔术”,而且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大家如果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不用抱太大期待。 先说一点,在视频里面看少爷结辩,和在现场看少爷结辩,效果完全是不同,尤其是第一次感受特别强烈。
2003年时,我在西湖宾馆看完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后,在现场抓了几位观众做访谈,问他们看完了少爷结辩后的感受,整理如下: 第一种感受:觉得自己陷进去了,lost在里面,等全部说完我觉得如同做了一场梦一样; 第二种感受:觉得时间变慢了,等到结束时反思觉得,咦,三分半钟怎么会长得和十分钟一样? 第三种感受:说到最关键的时候,觉得自己身上汗毛倒竖,起鸡皮疙瘩; 第四种感受:我一边听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觉得旁边人都不重要了,不存在了,好像场上就只剩下他和我一个人在说话一样。
以上现象可以总结为:“恍惚”、“意识变狭窄”、“高度专注”、“时间错觉”、“感觉变灵敏”、“批判性思维减弱”,我倾向于觉得这个就是心理学说的“催眠状态” “心流体验(Flow)”的结合。
心理学上说的催眠,不是真的把人弄睡着,而是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我个人比较倾向认为,这是一种注意力高度专注,而批判性思维减弱的状态。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任何一句话被我们接受之前,都得在意识层面被批判性的卫兵验明正身,卫兵秉持的原则是无论是权贵、僧侣还是国王,进入此门者都必须被核查,被检验。
所以,当你是辩论赛评审时,你对辩手们说的话都是将信将疑的,都是想要去检验的,卫兵的警惕就会导致说服力的减弱。 催眠在我看来就是一套让卫兵松懈,绕过卫兵的办法。
---------------------------------------------------------------------------------------------- 如果有一列商队,想要通过卫兵把守的大门,你会怎么做? 大半部分辩手会想,那就让你检查啊!
我事实准确,逻辑清晰,价值鲜明,我心里又没有鬼,干嘛要害怕被你检查? 事实上,因为批判性思维的警惕性,商队穿过大门时被卫兵全身摸了一遍,队列已经变得衣裳不整,前后脱节。
(欢迎想歪) 而少爷坐在他商队后排的轿子上拍一拍扇子说:“我要叫他大门洞开!” 第一种最简单的策略,就是把商队人马进行排列,把卫兵最熟悉,最信任的商人排在队伍前列,每个人路过时还要主动问卫兵:“我没问题吧?” 第一个商人:“我肯定没问题吧?”——Yes 第二个商人:“我跟你很熟了吧?”——Yes 第三个商人:“又一个你信任的对吧?”——Yes …… 于是卫兵慢慢放松警惕,让队伍末尾几个人也顺利进门了。
(换成辩论语言,你会发现少爷经常在大段陈词时主动问“对不对”、“你理解我意思吗”) 我有一个经验XXXXXXXXXX,对不对?——Yes 我的看法是XXXXXXX,理解我意思吗?——Yes 这个技巧在催眠中被叫做Yes-set,每当听众被说服之后,又被要求在心中说Yes的时候,认同感就在逐渐上升,批判性思维也就渐渐麻痹了。
第二种策略,少爷再一摇扇子,让商队进门的时候各施展所长,一边走一边变精彩戏法,还要把卫兵“卷入”到表演中间来 第一个商人双手抛接小球,示意卫兵把手上的桔子也扔进来一起抛; 第二个商人表演吐火,向卫兵借火柴 第三个商人拿出一只会说话的鹦鹉,让鹦鹉学卫兵说话 ………… 卫兵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了好吗? -------------------------------------------------------------------------------------------------- 我们看一个实例:2003国辩初赛,世新大学VS墨尔本大学,广告是否有利于大众消费,少爷结辩 黄执中——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吗(墨尔本大学vs世新大学 我打了一份逐字稿,方便大家观看 普通辩手一般会选择把逻辑、标准、数据做为商队第一人,而少爷却会经常说:“我来跟大家谈一个体验”,“我谈谈我的人生经验” 然后少爷谈的并不是他的人生体验,却是大家都很熟悉,每个人都体验过的感受,比如印着巨大明星头像的手机海报。
差别在哪里?普通辩手谈逻辑、标准、数据的时候,观众是疏离的,没有被卷入的,观众心会想,这是你的逻辑,你的标准,你查的数据,和我有什么关系?甚至观众的批判性思维还会上下其手,把你全身都乱摸一遍。
少爷说一声:“来~” 一个共同的体验,就把你邀上台来,你不再是听众,你已经主动加入到了少爷建构的过程中,成为舞会的一员,在场的每一个观众,都好像觉得自己单独在和少爷在跳舞,完全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来做批判性思考了。
少爷商队的第二人,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我们看到的是相同的一份手机海报,但是我的角度不同,我看到的你没看到,我提的问题你回答不了,我答案一出,你会在心中大赞一声: 高明!
这么一个高明的人,就不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检查剩下的观点了吧?肯定都没问题了吧? 放行!放行! 我用心理学语言再重述一遍: 1.批判性思维源自人的警惕本性,是分辨利害之杆秤,是斩除谎言之剑刃,是怯魅之魔杖; 2.
但是批判性思维需要调动大量的认知资源,一般需要人处于冷静、中立、疏离的状态之下; 3.催眠的第一步,就是(让人出于自愿)破坏掉自己冷静、中立、疏离的状态,一起参与到催眠的过程中间去 4.
就如同扔一幅填色图给你,你参与到创作中,效果是一石三鸟的,第一,因为参与到了建构的过程中来,所以没有足够认知资源支撑批判性思维的运作;第二,节省了催眠师的资源,用更少的篇幅就能完成催眠,扔一幅轮廓画给你,你自己就脑补完整了;第三,完成的画作中间有自己一半的投入,自己当然对这幅画作更加认同啦。
5.“意识变狭窄”、“高度专注”,都是认知资源高度聚焦在内部建构的表现 6.
“恍惚”、“时间错觉”,都是认知资源被调走,不足以支撑其他的意识活动,乃至无法支撑时间知觉的表现。 --------------------------------------------------------------------- 最后,我因为实在无力面对大家好奇的追问,所以在本文中也运用了部分心理学技术来催眠大家,请大家不用当真,看过后权当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