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 生理成熟以性成熟为标志

2017-1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据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五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方面,从个体身心的总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的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成熟为标志,现代女性的性成熟在12-13岁,男性一般比女性的年龄晚2-3年:心理成熟,以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为标志.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个体的要求的提高,人的学习年限的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期限也后推,这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的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据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五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方面,从个体身心的总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的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成熟为标志,现代女性的性成熟在12-13岁,男性一般比女性的年龄晚2-3年;心理成熟,以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为标志。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个体的要求的提高,人的学习年限的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期限也后推,这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的成熟也向后推延。另一方面由于食品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刺激,个体性的成熟的年龄却提前了,这种不平衡的表现更加的尖锐。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次序不是随机式的,而是按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这起因于人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故首先先突出地表现在身体的发展方面。身体还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的顺序还受到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活动领域,活动方式,以及承担的社会义务的影响,其基本顺序也是确定。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的智力发展按照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和形式运算水平这样一个顺序发展。  个体发展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的综合,必然导致阶段性的呈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也面临独特的属于某阶段的发展任务。比如:婴儿期(出生-1岁或1.5岁),幼儿期(1岁,1.5岁-6岁.7岁),童年期(6岁.7岁-11岁.12岁),少年期(12岁.13岁-15岁)……..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能继续生存与发展相互作用在正常人身上同样存在。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来看,首先表现为男女的性别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 造成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区别,这些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发展的方面与水平的差距。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造成人的个体差别的原因之一;遗传因素和其他的先天因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来自主体自身的足够的 多样的,广泛的条件;遗传因素对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影响程度与计提具体机能的性质有关;后天因素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与作用的方式;后天的因素影响个体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实现;环境因素对个体因素的发展可能性的影响;  具体来说一下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个体的发展任务:少年期为第二断乳期,其个体发展必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角度看,少年期可称为人生的起飞时期,个体进入少年期以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产生成人感,进而意识到自己精神与人格的独立需要,开始长出理想的翅膀,想飞向高空,少年期的情感开始向深到细发展,他们拥有更复杂的感情,少年的情感强烈,敏锐,又脆弱,她们不像儿童那样吧自己的情感只露于外,有时企图掩饰自己的情感,但有时又爆发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 必然性和意义,让他们理性地看待这些变化,消除心理上的不安情绪;   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的教育应顺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点,重视抽象思维和 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 粮,使他们多接触高尚的人和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避免使学生形成自负或自卑的性格,使他们在处事时从容自信,这一阶段也是培养 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