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人向我推荐一部红色年代的电影,把我看呆了

2017-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 | 梅雪风 大概在一两年前,赛人向我推荐了这部电影. 坦率地说,我当时还是有些怀疑的,在1959年那样的红色年代,电影恐怕也会是伟光正到灿烂,三观正到僵硬吧.但到看完这部片,真觉得好,也更加佩服,它当然符合那一套阶级分析的观点,但在这一题材上,这一套阶级分析法却是异常恰当的.从格局上来说,它真的有种以小见大的功力和深度. <林家铺子>(1959) 一个林老板的故事,牵出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基本社会生态.它有一种低调却利落的隐喻感,就像影片开头那个著名的镜头,河道上被泼入一盆污水, 上面叠印出1

文 | 梅雪风

大概在一两年前,赛人向我推荐了这部电影。

坦率地说,我当时还是有些怀疑的,在1959年那样的红色年代,电影恐怕也会是伟光正到灿烂,三观正到僵硬吧。但到看完这部片,真觉得好,也更加佩服,它当然符合那一套阶级分析的观点,但在这一题材上,这一套阶级分析法却是异常恰当的。从格局上来说,它真的有种以小见大的功力和深度。

《林家铺子》(1959)

一个林老板的故事,牵出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基本社会生态。它有一种低调却利落的隐喻感,就像影片开头那个著名的镜头,河道上被泼入一盆污水, 上面叠印出1931这个数字,当时中国的混乱与污浊就这样被点破。

影片向我们描绘了这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与剥削链条,卜局长代表的权力阶层,他们坐等下层的上贡。余会长是帮闲阶层、权力掮客, 他既给林老板这些小业主去争取些无关痛痒的小利益,也替卜局长物色小老婆, 为权力的跋扈盘剥出些阴损的主意。

陈述饰演的上海客人,与林老板,以及裕昌祥的陈老板,则是中国资产阶级的群像,他们精明自利,他们互相依存,也互相挖墙脚。而欠了林老板钱的王老板,则比林老板还要低一个层级,至于张寡妇与朱三太, 则是这一食物链的底端,他们就像股市里的小散户,等待他们的只有被坑的命运。

影片以1931年抗日战争作为由头,它就相当于一个震源,它对一个江南小镇所带来的影响。于那些权贵,他们又找到了一个盘剥商人的借口,利用爱国的旗号,不准卖日本货,以此为名,大肆敛财。

于那些学生,他们勃发而又无处发泄的精力,与他们单纯的还不会真正思索的头脑相配合,于是大呼口号试图用口号救国,眼泪与热血是他们最不缺的东西。而群众们也同样容易冲动,别人举起手呼喊几句口号,他们也觉得自己担负着重重的救世责任。

这部电影有两个小却微妙的角色,一个是林老板的女儿,当父亲为了生存焦头烂额时, 他的女儿只是想着因为他家卖日货而被别的同学笑话。影片并没有按照惯常的思路,将女儿的行为演绎成青春之歌, 是先进性的代表,在这部电影里,这只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的幼稚之举,当她面对生存的惨痛而流下为自己而哭的眼泪时,我们就再也没见她上街了。

在1959年的电影中,能够将同情的目光放在林老板而非他进步的女儿身上,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它微妙地隐藏了这种倾向性,它用进步青年行为无动于衷的方式隐晦表达了对于进步青年的质疑。

另一个角色是影片中那个在街头散布传言的亢奋的流民,他在片中惊鸿一瞥,却异常生动。他开始传播轮船被军人抢的消息,一会儿别人说日本开始轰炸闸北,他又开始向路人传播这个。有意思的是,他一点不认为自己只是个信息的二道贩子,而俨然是事件的亲历者。

他的亢奋,是影片中最有意思的,似乎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感到了自己的价值,那是一种掌控话语权的虚幻快感。这个角色,其实是很多人的缩影,这是影片又一次隐晦地背离了那种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和权贵的主流立场,情不自禁地表达了对群众运动的不信任感。

对于影片的主人公林老板的困境,影片有一个相当客观的描述,这是整个国家经济崩溃的形象写真。它有经济学般的精确。战争导致不稳定,产业链上游需要提前回款,林老板现金流吃紧,向银行贷款,银行同样收缩银根,无法贷出钱来;而他的下游商家也因同样的原因而无法还他钱,于是他资金链断裂。上游厂商失去对他的信任,而不再给他供货。

而这时,那些林老板通过民间金融渠道借钱的业主,亦听到风声,害怕本金受损,前来提前兑付,林老板几近破产。这时权力与早觊觎他产业的商人勾结,制造谣言,然后因此罗织罪名,将他打入监牢,逼他贱卖产业和女儿。这就像一个无法回避的多米诺骨牌,从遥远的这些小人物看不到的地方开始,然后以看不见的速度向他们袭来,一环一环,一扣一扣,无从逃避。

影片开头的字幕就开宗明义地说,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世界。但影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将重心放在小鱼身上,这是一个剥削者,亦是一个被剥削者。你也就无法用正邪是非的二元分法来看待他,他身上有他可敬的地方,他开始努力地去践行他的承诺,不去偷奸耍滑。

但当他走投无路时,他对比他更下层的王老板也就毫不客气,那种强硬与冷漠让人齿寒。从开始的承担责任,到举步维艰,再到图穷匕现,影片有一种相当严谨却又雄辩的表现。但你却并不觉得这个人可恨,因为他也是牺牲品,那不得不将那个灾难性的后果击鼓传花。这也是真正这部电影尖刻与有力量的地方,没有人不想做好人,但这个社会不让。

而对于看起来慈眉善目的林太太,影片也不是一种单向的描述,这个经常念佛的女人, 在最后躺在床上装病时,那偶尔睁眼所流露的眼神,却异常凶狠和冷酷。

对于那些社会底层人物朱三太及张寡妇,电影也没有那种惯常的美化倾向,朱三太去找林老板要钱时,她抬头警惕地看一下林老板然后数钱的样子,那样真实,真实得让人不会有任何好感。

影片的视角,已经决定了它本不在于表现哪个个体的悲惨,而在于表现一个系统性的崩溃,而在这其中, 自然而然会有一些无辜的受害者,影片后面那场群众被枪声吓倒,然后奔逃四散,以至于张寡妇的儿子被踩踏生死未卜,是这一现状的形象表述,而这一意象,与影片开头那盆泼入河流的脏水所泛起的涟漪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所感受不到的风浪最终蕴酿成具体而巨大的风暴。

影片最后是潜逃的林老板在船上的镜头,他那样悲伤而又茫然,他显然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往哪儿去。但我们知道,在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动中,在无数更惨烈的事情面前,精明的林老板只是无数受害者中非常寻常的一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