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到来讲究吃点啥?古代文人雅士如何度夏
北京7月22日电(上官云)“大暑连阴,遍地黄金”,大暑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对此亦有所记载。在漫长的时间里,围绕大暑还形成了各类有趣又实用的民俗。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炎热的天气,此时的民俗多围绕“消夏”进行,比如喝点淡盐水吃新面馒头、郊外游玩避暑、乘船赏荷花等等。
“大暑”古时分三侯 饮食讲究清淡养生
对于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这样的解释:“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按照时间来说,大暑节气正处在“三伏天”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同时,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变成;到了第二候,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节气至第三候,则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使得暑湿减弱,天气向立秋过渡。
既为酷热节令,又处在三伏天之内,人们讲究“贴伏膘”。此时,北方人习惯吃面条、饺子等食物,后来,在北京,还有乐善好施的药铺施舍一些“十滴水”之类的药品,缓解人们的“头疼脑热”。
“固然大暑天气最为炎热,但各种水果、蔬菜也开始纷纷收获、大量上市。古人很讲究养生,一般会充分利用这些食材,将饮食做得既简单又有营养。”高巍表示,到了这个节气,过去还讲究早晨起床喝一点淡盐水,“补充出汗对盐分的消耗”。
古人消夏有妙招:赏荷消夏 暑月游船
正是由于大暑前后天气炎热,人们发明了种种消夏避暑的方式。民俗专家萧放介绍,古有伏日颁冰的仪式,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史料记载,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
赏荷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消暑内容。北京什刹海的荷花一向有名,旧时每至六月,便聚集了大量赏荷人群。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南京的莫愁湖等地亦是盛夏赏荷妙处。
高巍表示,大暑前后,荷花会开得特别好,“在北京,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有赏荷之举:头天在荷池附近的庙里或者什么地方租间房子,晚上喝酒聚会,翌日于晨光熹微之中赏荷;有时赶上微雨天气,还会乘船去看,别有佳趣”。
“暑月游船也是旧时民俗之一。过去,南京人在大暑前后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萧放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