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忠中科院物理所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晨报讯 1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陈仙辉教授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

    晨报讯 1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陈仙辉教授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王楠林研究员、闻海虎研究员、方忠教授研究团队,在“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一殊荣。

    本次获奖团队中有3位主要成员身上带有中科大“印迹”,其中赵忠贤院士为中国科大1964届本科毕业生,而陈仙辉和王楠林都是在中科大获得博士学位。

    在遇到陈仙辉、赵忠贤领衔的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团队之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等候”了整整3年。没人拔得头筹便不评,在国内众多科技大奖中,数它含金量最高,也最有“个性”。

    在这之前,自200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3年里有9次空缺,目前已连续空缺3年。

    人物故事

    “个性”名师陈仙辉

    在教学科研一线,陈仙辉默默耕耘了20多年。他选择了高温超导作为研究课题,便以此为志,20余寒暑从不间歇。

    2008年,他迎来了事业的突破口,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临界温度达到43K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相关成果连续入选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世界十大科学进展、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物理学重要进展。

    10日,他和科研伙伴又站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领奖台,打破该奖项连续三年的空缺。

    学生眼中,严格成了他的代名词

    陈仙辉与学生的“碰面”,学术、实验几乎是唯一话题。这位素来以急脾气、严谨闻名的“严师”,在与学生沟通中,很少温柔地开场。大多数时候,他会选择直接切入主题,若对学生的实验进展不满意,批评起来也毫不留情。

    陈仙辉曾在五年前的一次采访中透露过自己喜欢打球,但忙于工作,这个小小的兴趣只能暂时放一放。而在如今陈仙辉的学生中,很少有人知道导师原来还是一位运动爱好者。

    对低年级研究生写论文,陈仙辉把关极严。从指导搭建论文框架,到最后成文,至少反复修改六七遍。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陈仙辉的硕士生一般在二年级时就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以实验室为家的“全天候”导师

    除了吃饭、睡觉和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陈仙辉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与学生一起度过的。“早上七八点到实验室,晚上十点多才回去。”

    陈仙辉为研究生主讲《超导物理》。而更多的时候,他陪着学生做实验,不时告诉学生哪些数据重要哪些不重要、应该如何改进。“有的实验结果他特别想知道,就在实验室一直等你。”陈仙辉的学生说,有时做出了好的结果,半夜打电话给导师,他都很兴奋地跑到实验室来。晨报记者 于巧妮 通讯员 杨保国

    科普一下

    什么是超导?超导有哪些应用领域?

    超导,即超导电性,指当某种材料处于一定的温度等条件下,电流可以在其中无阻地流动。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叫超导体。它有两个基本性质:零电阻和抗磁性。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根据传统理论计算推断,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不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这个温度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超导研究的历史上,已经有10人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

    超导是战略性技术储备之一,它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比如,高温超导滤波器应用于手机,明显改善了通信信号;使用超导磁体的磁共振成像仪器为医生诊断病人病情提供准确依据;具备体积小、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的世界上首个示范性超导变电站已在我国投入使用……

    中国铁基超导体研究

    2008年,陈仙辉小组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临界温度达到43K(零下230.15摄氏度)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表明发现了新一类的高温超导体。

这项成果发表在《自然》上,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成为2008年全世界最具影响和被引用最多的5篇论文之一。之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将该类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提升至55K(零下218.15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