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经商的故事 子贡准确预测行情 从而成为富商的故事有哪些?
你好,翻了一遍史书,能找到的也就有下面这些了子贡(前520年-前456年),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今河南浚县),才思敏捷,善于辞令,躬行儒学,勤勉自律,“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其从政,则官拜鲁、卫两国宰相,其经商,又致“家累千金”。
他是“中华儒商第一人”。又奉行“贫而乐,富而好礼”,经常散发家财,“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前,商人们喜欢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取向。
“陶朱”,指的是范蠡,而“端木”,就是孔门弟子子贡。子贡比孔子小31岁。他17岁就拜孔子为师,并终生跟随孔子学习,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为“孔门十哲”,“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论衡·讲瑞》说:“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属于思路敏捷,博学强记,能言善辩之人,被孔子称为“言语”科的高才生。
子贡有较强烈的从政志向,他关心治国之方略,经常问政于孔子。曾仕于鲁、卫,游说于齐、吴、越、晋诸国,被尊为纵横家的鼻祖。后来子贡长期出任鲁、卫两国宰相,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富贵.
..你好,翻了一遍史书,能找到的也就有下面这些了 子贡(前520年-前456年),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今河南浚县),才思敏捷,善于辞令,躬行儒学,勤勉自律,“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其从政,则官拜鲁、卫两国宰相,其经商,又致“家累千金”。他是“中华儒商第一人”。又奉行“贫而乐,富而好礼”,经常散发家财,“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前,商人们喜欢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取向。
“陶朱”,指的是范蠡,而“端木”,就是孔门弟子子贡。 子贡比孔子小31岁。他17岁就拜孔子为师,并终生跟随孔子学习,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为“孔门十哲”,“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论衡·讲瑞》说:“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属于思路敏捷,博学强记,能言善辩之人,被孔子称为“言语”科的高才生。
子贡有较强烈的从政志向,他关心治国之方略,经常问政于孔子。曾仕于鲁、卫,游说于齐、吴、越、晋诸国,被尊为纵横家的鼻祖。后来子贡长期出任鲁、卫两国宰相,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富贵贤德至功名的楷模。
子贡深得儒学真谛,他不仅是政治才干出众的“大儒”,还是当时出名的“大商”。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与贫穷的颜回形成了两个极端。当然,子贡的富有不是来自于父母的馈赠和遗产,而是靠自己敏锐而老到的经商才能赚得的。
《韩诗外传》曰:“子贡,卫之贾人也”。子贡出身商贾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商道。也成就了他后来的经商之道。孔子曾言子贡“意则屡中”,说子贡善于预测市场,经常能预测准市场行情。
子贡政商结合,成为一代儒商鼻祖。 子贡之所以能成为儒商的鼻祖,与他的道德、志向、学识、修养是分不开的。《论语》一书中在很多地方,虽是只言片语,但却记载了子贡的思想、道德与志向。
《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①。其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反映了子贡经商的道德情操与志向。
而孔子不仅表扬了子贡,还提出了“仁”的标准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的记载,说他善于观察市场行情,东西贱时买进来贮存,等到东西贵时再卖出去获利。
子贡就是这种能以观察市场,驾驭市场,并从中获利的精明商人。但是商人的趋利性并没有影响子贡对真知与道德的追求。相反,子贡是孔子的忠实门徒,是儒家学说的积极践行者、捍卫者和传播者。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子贡始终伴其左右。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其弟子们在陈国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还是“子贡使楚”,说服了楚昭王迎孔子等人入楚,使其师生脱离了危境。
也正是有他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才“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对此,司马迁深有感慨地说:“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如果没有子贡的财富支撑,孔子显然无法支付其庞大的旅途开支,儒家思想也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的几个著名的商人中,子贡是他极力推崇的一个。文中说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到,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子贡赶着成群结队的马,每到一个地方,便拿出许多金帛来向各国国君送礼。
因此他所到的地方,各国国君都对他热烈欢迎,热情接待。诸侯国多以国君之尊,与他平起平坐,平等地谈论问题。 子贡是有仁爱之心的正人君子,做好事还非常低调。
《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子贡赎人”的故事:当时鲁国有项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赎回来,可以到国库中去取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因此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
其仁德之心可见一斑。 子贡富可与诸侯分庭抗礼,其势力不可不谓强大,但他却并未自私其财,而是因势利导去宣扬孔子之名、孔子之道,而为此前仆后继、不遗余力。当时,子贡的声名一天比一天大起来,大有超过孔子之势。
当时鲁国叔孙武叔曾诋毁孔子。予贡辩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犰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鲁国还有一些大夫认为“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却相当谦逊,他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
孔子的学生陈子禽谓子贡日:“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日:“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陈子禽是孔子的小弟子,跟随孔子的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跟随子贡学习,有子贡超越孔子的想法也是难免的。子贡不仅批评了子禽,还阐述了孔子地位的伟大。谦虚的子贡不但认为自己比不上老师,甚至与同学颜回相比也差不少。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子贡说:“赐也何敢望曰?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是孔子的忠实门徒,一生追随、宣扬孔子。
子贡一些具代表性的儒家名言,如:“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等等,都是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与发挥。而孔子的不少名言,也是在回答子贡提问或与他讨论学问时讲的。
子贡在奉行儒学仁爱思想以独善其身的同时,又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兼济天下。他将仁爱、贤智、济世、巧辞融为一体,运用于儒商易货之中,成为儒商富首。为仁爱、诚信、善谋的中华儒商文化开创了先河,成为一代当之无愧的儒商宗师鼻祖。
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去世安葬后,其弟子皆在墓地守丧三年。三年满,相诀而去。“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子贡比其他人多守丧三年,尽了对老师的一片孝心。
这种师生之谊是前无古人的。人生有几个六年?子贡真是尊师重道的楷模啊!如今的不良商人“掉进了钱眼里”不能自拔,看了子贡尊师重道,经商致富,经世济民的事迹,难道不感到汗颜吗? 子贡死于齐国,享年65岁,葬于河南浚县。
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南开大学朱彦民先生在博客中题写的七律《乡先贤端木子贡先生画像赞》。
是对子贡一生的高度概括,就作为故事的结尾吧。 “才调合当入圣门,手植楷树作则身。灭吴存鲁仰三寸,货卫市齐聚万金。高结诸侯能抗礼,弘扬儒道何辞辛?更兼庐墓六年久,千年尊师第一人”。
(注:该故事根据河南举办的“全国首届自贡文化高峰论坛”、杞子兰先生的文章《中华儒商第一人子贡》、爱新觉罗·启翊先生的文章《孔子定义的“儒商”》、孙玉良先生的文章《略析中华儒商鼻祖端木子贡的商业思想》、李娟女士的文章《论子贡在早期儒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岑燮钧等先生的文章《杰出的外交家——子贡》、苏生先生的文章《子贡的善举》等资料整理而成) ①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广泛而无广泛的救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得上是您说的仁人了吗”孔子回答:“能做到这种地步,何止是达到了‘仁’!
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就连唐尧虞舜那样拥有绝对威望和权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啊!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于天地之间创一番事业,首先一定学会帮助别人达到目标;要自己通达,首先要帮助别人通达。
凡事能够从帮助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的方向了。” 辛苦搜索答题,请采纳一下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