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鲍超 国藩讲堂|曾国藩为什么终生不保至亲好友
晚清末年权力下移督抚,作为军事统帅、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享有此前地方大员从未有过的权力,他常常舍出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得其保举的官员多达上千人。然而,终其一生未曾保荐过两位至亲好友。
这两位至亲好友,一个叫刘蓉,一个叫郭嵩焘。
刘蓉,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乡人,比曾国藩小五岁,比郭嵩焘大两岁,与曾、郭系岳麓书院“同学”。1833年春,两人相识于岳麓书院。1834年8月,曾国藩中乡试后,刘蓉备酒祝贺,大醉三日。1835年曾国藩会试不第,逗留京师,怀念起好友来,赋诗曰:“旧雨曾遗尺鲤鱼,经年不报意何如?.
....碧树那知离别憾,青灯徧照故人书。”十年后,曾国藩高居侍郎,刘蓉僻居乡间,一个“声望素著”,一个“寂灭无闻”,但身份的悬殊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友谊。曾国藩曾作诗:“狂风能作剧,吹我堕君前。”希望有一阵狂风能把自己吹到好友面前。
1852年底,刘蓉入曾国藩幕府,为其出谋献计、参赞军务,成为好友的军师。此后三年两人共同投身于时代洪流之中,共同面对艰险的局面。刘蓉赋诗形容当时的处境:“环湘贼骑尚重重,苦语连宵倚夕烽。最是五更情绪恶,城头鼓角寺楼钟。”“幕府三年共短檠,一床风雨慰孤情。惊心夜半船头角,吹作苍凉出塞声。”
刘蓉居军中日久,家中母亲病重,思归心切,而曾国藩苦苦相留,说等郭嵩焘到来后方可。不久郭嵩焘至。曾国藩见不好挽留,便心生一计,对刘蓉说,我写一首诗挽留你如何?刘蓉戏言道:诗写得好,我就不走了。曾国藩说:假如是好诗,你却认为不好,奈何?刘蓉说:只要使我读了发笑,就是好诗。于是曾国藩挖空心思写了很多令人发笑的句子,并题诗名《会合篇》。刘蓉读后,不禁失笑,就中止归省。
刘蓉虽然科场不顺,但颇有才学,曾国藩以“卧龙”称之。曾作诗云:“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曾国藩非常倚重刘蓉,屡次打算向清廷保举他,但刘蓉却坚决拒绝。曾国藩觉得奇怪:“举荐幕僚是古人常情,君为何独不愿意?”刘蓉说:“萧朱王贡以转相汲引为贤,盖汉人踵战国余**,非友道之欲正,且士各有志,亦奚必以此相强邪。”曾国藩听后深以为然,从此终身不举荐刘蓉。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1835年与刘蓉相识于岳麓书院,一见而成莫逆。后经刘蓉介绍,郭嵩焘结识了曾国藩。郭在临终前作《枕上诗》一首,对三人初次见面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诗曰:“及见曾刘岁丙申,笑谈都与圣贤邻。两公名业各千古,孤负江湖老病身。”
后曾国藩组建湘军,郭嵩焘为其筹措军饷,做出巨大贡献,可谓湘军的“财神”。郭嵩焘晚年回忆:“我与刘蓉中丞在文正公幕。文正公酌定各员薪水,专门告谕掌管银钱的陈季牧说:郭、刘与我身同,惟所支用不为限制。”郭嵩焘、刘蓉二人如要用钱,不加限制,想拿多少便拿多少。
但是,郭、刘二人数年中没有支用一分钱。并且郭嵩焘也与曾国藩约定:“奔走效力皆所不辞,惟不乐仕宦,不专任事,不求保”。曾国藩也理解他的用意,始终没有保荐郭嵩焘。
此后,刘蓉后来出任四川布政使、陕西巡抚,乃是骆秉章等人保举,郭嵩焘应诏进京任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官至福建按察使、广东巡抚,乃是肃顺、文祥等人保举。三人各自奔走,共事的时间虽不长,但情志始终相通,友谊也终身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