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存在的弊病,又被印度拍出来了
前年,一部《摔跤吧爸爸》从性别歧视的角度展示女性力量,又燃又泪目,在国内拿下了12.91亿的票房成绩。
如果说《摔跤吧爸爸》拍的是印度本国问题,那么现在有一部印度电影,却拍出中国社会存在的弊病。
它就是《起跑线》。
看到“起跑线”很容易就能让人想到那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电影《起跑线》讲述的便是,一个小孩要上学的再简单不过的故事。
和几乎所有为孩子操劳半生的中国家长一样,拉吉和米塔也为即将要上学的女儿操碎了心。
这对夫妻,从小就在公立学校学习。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算是过得“不差钱”。
但母亲米塔一直坚信,自己的孩子必上私立学校不可!
为什么呢,来看看私立学校长什么样子。
喷泉、赛马、可以随便改变温度的游泳池,这里只是学校,却胜似五星级酒店,而且私立学校向来注重孩子的全面教育,不来怎么行?
私立学校只收住在附近的孩子,那么就先得搬家。
中国有孟母三迁,印度也有米塔为了私立学校“举家迁徙”。
虽然拉吉不想离开,但他还是对米塔的那套因果理论招架不住——
(佟掌柜看了都认输)
既然已经搬了家,就要开始为了进私立学校而努力了!
说的是孩子上学,其实考验的却是父母。
进入私立学校的第一个门槛便是面试。
为此,这对父母把名牌都穿在身上,俨然一副暴发户的样子。
却被培训机构的吐槽。
外形简单大方就好,但谈吐却需要包装。
填写入学申请表时,培训机构的老师说:
错一个字就会毁了你女儿的一生。
于是他们甚至去请作家,来专门写了一篇非常形式主义的小作文。
虽然拉吉听完,都不知道写的到底是不是自己女儿。
为了进入私立学校,他们也想过要贿赂。
却没有成功。
后来,他们又意外得知。
原来私立学校每年会留出25%的名额,通过抓阄的方式来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入学。
于是拉吉和米塔决定,去做穷人!
学校要调查穷人的真实程度,邻居们也肯定会疑心这家人为什么突然离开。
于是拉吉和米塔谎称他们去欧洲旅游一个月。
在影楼拍了大量的摆拍照片po到网上。
为了更像穷人,拉吉去饼干工厂工作,做得一团糟。
而米塔也要和许许多多的穷人一起抢水,抢米。
即便如此,努力到了这个份上。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
培训机构的老师却说,你们开始的太晚了。
毕竟别的同龄小孩,都已经学会三国语言了。
《起跑线》整部片子的氛围轻松幽默,拉吉与米塔之间的对手戏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但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之下,电影体现的却是严酷甚至是魔幻的现实。
当学校录取榜单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家长挤破了头。
为了拿到入校名额,甚至有人带着夜壶去通宵排队。
一个国家,竟然会以语言来分等级。
当教育事业只注重硬件设备,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时候,教育就变成了一门生意。
更何况,公立学校就一定不如私立学校的学生吗?
他们同样积极上进地学习,充满想象力,未来也不一定就非得沦落到社会的底层。
而在这样一部印度电影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早教机构、课外辅导班。
正如《起跑线》中的女儿一样,恨不得能把孩子掰成八瓣。
米塔为了女儿而搬家,不就是国内让人谈虎色变的学区房?
片中为了入学而彻夜排队的现象看起来夸张,实则已经成为常态。
高考时,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都能改变一生的命运。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字、一个分数,都能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这样看来,我们的人生未免也太草率了。
看到伪装成穷人的拉吉和米塔,我还想到,曾经学校中的“贫困生助学基金”时常并不能落到真正贫困生的手中。
正如片中公立学校有国家投入的资金,可师资条件却没眼看。
钱到底去哪了?是不是像《摔爸》里那样连块摔跤垫子都买不了呢?
印度有《起跑线》,香港也拍过一部真人秀节目,叫《没有起跑线》。
节目中的妈妈们,不光要赢在起跑线,更要赢在射精前。
听到这样的论调,不由觉得简直惊悚。
这些“唯考试论”的家长们似乎已经把孩子看做成了一件件商品。
而商品的质量高低就取决于,会几门语言,几项技能,拿过几个奖杯。
日益畸形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没有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过。
回想之前,有虎妈式教育引发东西方讨论。
而就在前几天,号称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为栋梁的台湾女星狄莺。
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变态式控制教育法,成功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声称要枪击同学的罪犯。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闷头拼命往前冲。
有可能你赢在了起跑线,也未必能赢在终点线,或许有可能会输在半路。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