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亨简历 【笑笑聊历史——相声轶事】刘文亨“挨骂”长能耐(转)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文亨"挨骂"长能耐 刘文亨正式拜师的当年,就和冯子玉.赵佩茹.张振圻等长辈同台演出;转年又和长辈尹寿山.杨少奎.郭全宝.施学琴(师胜杰之母

刘文亨"挨骂"长能耐 刘文亨正式拜师的当年,就和冯子玉、赵佩茹、张振圻等长辈同台演出;转年又和长辈尹寿山、杨少奎、郭全宝、施学琴(师胜杰之母)及同辈张兴汉、魏文华、魏文亮等同台。一年后,又与班德贵、于宝林、耿宝林、冯宝华、常宝霖(侯一尘的徒弟)、连笑昆等长辈一起演出。

不久,他进入了刚成立的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该团虽为区属演出团体,但它是中国北方非常著名的曲艺大团,如京韵大鼓有艺名"小黑姑娘"的金慧君,她早在一九二九年就灌制了《大西厢》、《长板坡》唱片;白云鹏的嫡传女弟子阎秋霞及侯月秋、乔凤楼、刘凤霞;单弦有张伯扬;梅花大鼓有周文如;天津时调有艺名"二毓宝"的刘慧云;河南坠子有杜秀兰;辽宁大鼓有孙玺珠、马宝山;评书有马正明;西河大鼓有郝艳霞、田荫亭、田起山、左田凤、赵田亮、张起荣、陈凤芸,还有曾为刘宝全伴奏的韩德荣等,均为各曲种的名家。

相声演员也是人才济济,有阎笑儒、尹寿山、赵心敏、于佑福(高德明的徒弟)、班德贵、耿宝林、史文翰、张嘉利、李鸣歧、黄铁良(侯宝林的徒弟)、王鸣录(著名相声作家,张嘉利的徒弟)、高英培、范振钰等。

其间和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又得到了诸多前辈的指导,如马三立、孙玉奎(于俊波的徒弟)、罗荣寿、王长友、李洁尘、高凤山、武魁海、刘奎珍等,使他的技艺大增。

尽管如此,他也有遗憾,就是从未跟德高望重的张寿臣师爷同过台,但在遗憾中也有幸运。 一次张寿臣去东兴市场,看见他正准备上台,就问:"孙子,使哪块‘活’?"他回答:"哦,师爷,我今儿使《忘词儿》。

"张寿臣说:"嗯,我得好好听听。"那个阶段,他已经跟京剧界的一些演员有了频繁地接触,听了不少有意思的事,经过筛选,就揉进了《忘词儿》这个段子。

张寿臣听了后,很高兴:"不错!当年我给李爷(李德钖)‘量活’,就是因为他使得好,让我头一次笑了场。嗯,你也有你的好儿。哪好?往里塞的东西好,合理,也有‘包袱儿’。

你这是给相声添产业呀!"受到了张寿臣的赞扬,他不高兴才怪!可是没过两天,张寿臣又来了,又听了他说的《渭水河》,结果是"底"没使响。下台后,张寿臣张嘴就骂上了:"你这是人使的‘活’吗?说相声‘底’不响,你是干嘛吃的!

"在师爷跟前,他只有站着的份儿,两条腿都打了颤。张寿臣见他那样子,就说:"你坐下,我告诉你,你使的‘底’,是自己给自己垒了道影壁墙,‘道号叫飞熊’这句唱,后边要顿一下。

你是怎么使的?多出一个腔儿来,那能响吗?"他是挨了骂,可是长了能耐,几天后再使这块"活",按照张寿臣说的去使,"底"果然响了,还是个大"包袱儿"。

张寿臣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说张寿臣是"相声大夫",千真万确。 而他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除了师父和张寿臣,还有两位:赵佩茹、侯宝林。

他1949年进相声门儿,而和赵佩茹建立感情是在1958年,是孙玉奎带他去赵佩茹家拜访的。孙玉奎喜欢他,当然也是实事求是地介绍了他,请赵佩茹多多给以指点。赵佩茹很痛快地答应了,一是看了孙玉奎的面子,更是因为在收音机里听过他录的《杂学唱》(1956年录音),使得好。

从此,他就经常去赵佩茹家求教,而赵佩茹对他也悉心授艺。当时,他在天津市和平区相声队,赵佩茹就常去看两个人的演出:刘文亨和高英培。因为高英培是赵佩茹的徒弟,而对刘文亨也像是对自己的徒弟一样,结合他的演出的段子,掰开揉碎地讲,哪儿好哪儿不好。

他跟赵佩茹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使"活"要合乎情理,前后要统一,不是一个路子的段子不能掺在一起使等。

再有,就是给他讲经验,比如接前一场的"活",应该怎样垫才能很好地入进本段子;怎样用"包袱儿"作为过渡;从"垫话"怎样入好"正活",怎样不硬山搁檩等。显然,赵佩茹不是在教他一个段子、一个"包袱儿",而是教给他应该怎样驾驭相声这门艺术。

刘文亨"认识"侯宝林更晚,第一次见面是在1962年。他所在的和平区曲艺团要南下,头一站是在北京的西单剧场演出。那天他使的是《批大戏》,这个段子是侯宝林的代表作之一。他使这块"活",有和侯宝林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如:入了"正活"后学四句唱:"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挂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

"这是《文昭关》中伍子胥的内心独白。在要下了"尖儿"(即掌声)后,他加了几句:"这合辙押韵的,唱出来好听,要是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没辙没韵,冲着台下犯干气,那您听着就不美了,‘哎!

过了一天又一天,我心里着急又别扭,我爸爸的仇也报不了,我挂着宝剑算是找谁的呢?’"这几句加得真妙,是个大"包袱儿",不但观众笑了,就是专门来观看这个团演出的侯宝林、刘宝瑞、高德明、高凤山……也都"喷"了。

散场后,老几位到了后台。侯宝林和他见了面,说:"不错,明天要是有空儿就去我家坐坐。

" 头次跟侯宝林见面,就被邀请去家里,他异常高兴,在收音机里第一回听侯宝林的相声,他真是佩服,觉得人家嘴里干净,俗不伤雅,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光佩服不行,他要学习,电台只要播放侯宝林的相声,他会放下一切工作,专心致志地听,听后就分析,找自己跟人家的差距,然后就模仿。

为了反复学习,又去买唱片,从听唱片的过程中,揣摩侯宝林会有什么表情,会做什么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不少的观众在听了他的演出后,都说他"很像侯宝林"。

他自己听了在电台录制的《杂学唱》,也觉得像,就怡然自得,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可是他没想到,张寿臣又把他骂了一通,一次他去拜访张寿臣,这位师爷说:"我听了你的‘活’,像侯宝林。

"受到张寿臣的"称赞",他洋洋得意。他哪知道这位爷爷是挖苦他:"爷告诉你,学者俗,像者死。懂吗?"他听了就是一愣,他明白张寿臣说的不是"好话"。于是就问:"师爷,您的意思是?"张寿臣说:"这也不懂啊?自己琢磨去。

等明白了再来告诉我。"他也真用心琢磨,也真琢磨出来了:因为有一个侯宝林了,再学就俗;如果学得很像,就被"套住"了,当然要"死"。应该学侯宝林,在学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几天后,他再去见张寿臣,讲出了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张寿臣笑了:"你就是有个聪明劲儿,我说的就是这个理儿。行,你以后错不了。"从那以后,他仍向侯宝林学,可也根据自己的条件,有了自己的东西。

今天他到了侯宝林家,可是侯宝林还没下班。侯夫人说:"你就是刘广文的儿子刘文亨吧?昨儿你四叔(解放前,杨少奎、刘广文、阎笑儒、侯宝林、班德贵五人结拜为盟兄弟,侯宝林排行第四,故侯宝林是刘文亨的四叔)听了你的《批大戏》,好家伙,大半宿没睡,激动的。

他说了,他的徒弟们都没有你这个素质,没有一个能继承他的"使活"路子。"正说话间,侯宝林回来了。当着刘文亨可没有什么赞扬,主要是指出他的不足,比如,使的戏曲动作太多,太碎,这样重点就不突出了等。

此后,侯宝林给了他许多指导,说了许多说相声的道理。如:学唱要适可而止,不要人来疯。还告诉他:没有"包袱儿"不是相声,"包袱儿"太多了,也不一定是好相声。

"挨骂长能耐",后来他说:"侯先生就像是园丁,把握着我这颗小苗,不能长偏了斜了。" 刘文亨没偏没斜,为了学唱,他下的功夫令人感动。为了学越剧的唱,他看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居然看了七十遍。为了学唱,他广泛结交戏曲界的朋友,京剧名家厉慧良("厉派"武生创始人)、朱玉良;河北梆子大家银达子(他的唱腔被称为"银派")……都是他的老师。

他在上海演出,便学唱弹词《杜十娘》,而唱这个曲目最好的徐丽仙("丽派"弹词的创始人)就在台下,对他的学唱频频点头,连连夸奖。

而他是向唱片学的。为了学唱,他不吃早饭,不坐公交车,节省每一分钱,全部用于购买唱片,几年来,他竟买了一千多张。因为白天和晚上都要演出,就在夜里听,怕影响别人睡觉,就把留声机和唱片搬到胡同里,蒙上被子听。

这功夫下的,我想少有人可比。 别以为刘文亨只是"柳活儿"好,他的"倒**也很好,如说《绕口令》、《交租子》、《找堂会》等,而他说的最多的还是以"说"为主的段子,达百余段。

但非常遗憾的是1990年,在他52岁时患病,从此告别了舞台,于2001年不幸逝世。如果他活着,今年也只有67岁。他走了,他的刻苦学艺精神,他的虚心接受批评,从不讳疾忌医、诚恳"找骂"之态度,值得当今一些青年从艺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