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与沈从文 [扉闻]沈从文与张兆和——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
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由于男女同校,校园内青年学生谈恋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情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情方式,在这时的校园内十分盛行。 周有光回忆道:“自由恋爱这个概念,已经被社会接受了。可是实际的行动还是很拘束的,要逐步来。
譬如说,一个男孩子去追求一个女孩子,去访问她,去找她,太频繁还是不行的。你不能一个礼拜去找几次,那是不行的。那么因此呢,写情书是当时在恋爱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此时的社会上,名人情书的公开发表在报纸杂志上非常盛行,徐志摩的《爱眉小札》和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流传一时,这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影响。
从1929年12月开始,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几百封情书。
张兆和五弟张寰和回忆说:“沈二哥跟三姐之间的情书呢数量是很多的。因为我们那时候就晓得沈二哥每天有好几封信要给三姐,所以这个数量上是很多个。内容我们当然不知道,后来我有一个同事,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呢看到这个情书,看到以后呢他说这个情书才叫真正的情书,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好的情书。
” 这些珍贵的情书由于战乱并没有流传于世,只有发表于当时《文艺月刊》的《废邮存底》保留了下来。 “你不会像帝皇,一个月亮可不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不拘听到任何人赞美,不拘这赞美如何不得体,如何不恰当,它不拒绝这些从心中涌出的呐喊,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用各样声音,各样言语,向你说出各样的感想,而这感想却因为你的存在,如一个光明,照耀到我的生活里而起的。
” 1930年5月,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一职,胡适的离开,使沈从文不能在中国公学继续任教。在离开中国公学之前,沈从文希望自己对张兆和的追求有一个结果。
刘洪涛介绍说:“在7月份的时候,沈从文他的情绪是非常痛苦的。他给张兆和写信,说如果你不答应我的追求,那么我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那么张兆和呢误解了沈从文。她觉得沈从文可能会去自杀,或者可能还会有其它的极端的做法。
她非常的担心。所以在7月份的时候,张兆和在假期里,她从自己的苏州的家赶到了上海去拜访胡适,她希望胡适给自己一个建议。” 周有光回忆道:“她说你看他是我的老师呢,写这样的信给我算什么样子。
她想不到这个胡适的思想很新,他说沈从文没有结婚,他向你追求那是正当的事情,你同意不同意当然你有你的自由。这个话,张兆和听了已经是出乎她意料之外了。下面的话更出乎意料之外。胡适说你的父亲跟我是同乡,我也认得他,你要不要我去跟你的父亲讲一讲。
张兆和气得不得了,拿了信就走。” 与胡适会面之后的几天里,张兆和接连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情书。其中,沈从文7月12日写给她的信函竟长达六页。 正是这封六纸长函,深深地影响了张兆和,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看了他这信,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是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
但他这不顾一切的爱,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在我心灵有一天知觉的时候,我总会记着,记着这世上有一个人,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他为了我,舍弃了安定的生活而去在伤心中刻苦自己。
刘洪涛回忆说:“在开始的时候,她是倾慕沈从文,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英语系的对文学有爱好的学生,到中文系去听沈从文的课,这本身呢就有这种对沈从文这种作为一个知名作家的倾慕在里边。这是她后来接受沈从文的追求的一个心理基础。但是倾慕跟接受爱情这中间还是有距离的。
我想张兆和当时她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开始她是拒绝,因为她毕竟她是一个21岁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追求怎么说呢,从实际的角度来讲,他们之间的年龄相差比较大。张兆和呢当时又比较年幼,那就是在沈从文的执著的追求下,张兆和态度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 至此,张兆和终于默许了沈从文对自己的追求,这一段在情书攻势中展开的师生恋在校园内成为美谈。 辞去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的职务后,1931年8月,沈从文前往青岛大学任教。
在这期间沈从文从未间断对张兆和的情书追求。而张兆和的身影也走进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 刘洪涛介绍道:“首先呢张兆和的体貌特征开始进入到沈从文的创作中来。你比如说张兆和的皮肤微黑,那沈从文有不少小说里边的女主人公肤色都是黑黑的。
你比如说《边城》里的女主人公翠翠,这个体貌特征呢皮肤就是长得黑黑的。《长河》里边的也是黑而巧。” 1932年7月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苏州。沈从文决定亲自来苏州看望张兆和,并向张家提亲,这才有了沈从文此次的苏州之行。
在去张家求访未果的情况下,沈从文回到了旅馆。正在思绪烦乱的时候,沈从文突然听到了两声轻轻的叩门声,打开门一看,门口站着的正是他苦苦等待的张兆和。
原来,沈从文从张家离开后不久,张兆和就回到了家。在二姐张允和的劝说下,张兆和来到了旅馆回访沈从文。 在苏州停留一周的时间里,沈从文每天一早就来到张家,直到深夜才离开,在这期间,张兆和终于接受了沈从文的感情,长达三年的情书追求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
但是腼腆的沈从文却没有当面向张兆和的父亲提亲。七天后,沈从文离开了苏州,返回青岛。沈从文写信给张允和,托她征询父亲对这桩婚事的意见。 张兆和的父亲思想开明,对儿女的恋爱、婚姻,从不干涉。在张兆和的婚事上,他自然也不持异议。 在得到父亲的明确意见后,张允和与张兆和一同来到了邮局,给沈从文发了一份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