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马天宇每天追看剧本 《三国机密》更像谍战剧主演马天宇每天追看剧本 《三国机密》更像谍战剧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天宇饰演的刘平和万茜饰演的伏寿伉俪情深. 董洁演的唐瑛. 作为长盛不衰的影视剧题材,三国为电视荧屏贡献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形象鲜明的人物.在以往的三国题材作品中,主角大多是中年人.3月27日将于腾讯视频播出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以下简称<三国机密>),则是一部青春版的少年三国.该剧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常江编剧,马天宇.韩东君.万茜.董洁等领衔主演.新京报记者分别专访了<三国机密>原作者马伯庸及两位导演游达志.郑伟文,解密"青春三国"的故事和

马天宇饰演的刘平和万茜饰演的伏寿伉俪情深。

董洁演的唐瑛。

作为长盛不衰的影视剧题材,三国为电视荧屏贡献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形象鲜明的人物。在以往的三国题材作品中,主角大多是中年人。3月27日将于腾讯视频播出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以下简称《三国机密》),则是一部青春版的少年三国。该剧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常江编剧,马天宇、韩东君、万茜、董洁等领衔主演。新京报记者分别专访了《三国机密》原作者马伯庸及两位导演游达志、郑伟文,解密“青春三国”的故事和人物设定。稍有剧透,介意者慎看。

悬疑感 为了把年轻观众“拉进来”

《三国机密》中刘平(马天宇饰)是汉献帝刘协的弟弟,从小被寄养在温县司马家,跟司马懿情同手足。刘协病重后,安排刘平进宫顶替自己,以抗衡曹操,寻机复兴汉室。

以双胞胎偷梁换柱作为开篇,奠定了《三国机密》的悬疑底色。想尽方法隐藏身份的刘平阵营和试图刺破真相的曹操阵营多番交手。相比大开大阖的战争场面,《三国机密》的交锋更接近谍战感觉。在具体的刻画上,也有很强的推理探案感。郑伟文解释说,这种叙事手法是为了把年轻观众“拉进来”,“他们好奇心很重,比较喜欢猜。”

游达志还分享了一个拍戏时的小插曲,开拍时演员手中并没有拿到全部的剧本,因为情节太吸引人,马天宇每天都迫不及待地等看新剧本,有一段独特的“追剧本”经历,“能一下就把演员吸引住,说明这是个好剧本。”

《三国机密》的小说不算长,游达志表示考虑到观众的偏好,制作方选择扩写感情线,深度挖掘“爱情”和“兄弟情”。于是,司马懿(韩东君饰)和先汉少帝的皇后唐瑛(董洁饰)有一段情感展开,“最没有可能在一起的人真的在一起了,才能让观众感动”。

改编 历史人物性格没改太多

“汉室视角”和“少年视角”是《三国机密》不同于其他三国题材剧的特点。马伯庸曾在微博上表示,这本书的缘起是朋友聚会聊天时的一个话题,“倘若让你穿越成一位中国末代君主,哪一位是最难翻盘的?”,他选择了刘协,而这本小说,则是试图给“憋屈君主”刘协一个绽放光芒的机会。游达志则表示,汉室视角是一个新颖的角度,“以前没什么人拍,所以观众的抗拒感会少一点”。

《三国机密》是一个虚构故事,但在大的人设和事件上仍然是尽量和历史保持一致。郑伟文告诉新京报记者,剧中角色毕竟是历史人物,整体性格不会更改太多,“保留历史大观,在细节处展开创作”。

“中年人老成,谈的是大局和利益。少年人单纯,看重的是真情和实感。历来有一句话,叫老不看三国,意思是成年人看了三国,会学到太多阴谋诡计。我希望能写出一部意气风发、明知现实严苛却仍不改初心的三国少年英雄们。”马伯庸说。

游达志认为《三国机密》对现代人而言会有代入感,“对未来很有梦想,但又要面临大环境带来的许多无奈,这种情境现代人也会面临。”

■ 马伯庸说人物

最满意汉献帝皇后伏寿

《三国机密》本身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有历史,也有虚构。虚构小说中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如何被描绘也是本剧的看点之一。

司马懿

在《三国机密》中,司马懿前期帮刘平掩饰身份,后期和刘平割袍断义。马伯庸解释道,“司马懿这个人物,很有意思,虽然他留在史书的形象是一个老谋深算、狼顾鹰视的权臣形象,但我觉得任何人都并非天生如此,人的性格和理想会因为阅历和外界环境而有所改变。我想写的,就是一个谋国权臣可能存在过的热血青春期。”

女性角色

在《三国机密》中,两位女性角色,汉献帝皇后伏寿(万茜饰)和唐瑛有重要戏份。“女性角色在本剧中处于一个重要地位。没有她们的扶持,主角绝走不下去。我个人最满意的是伏寿这个形象,在天子去世后,她一人孤守宫中,以极大的坚毅维持着汉室的火苗,为此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她的坚强,没有一个人比得上。”

郭嘉

军师祭酒郭嘉是最传奇的三国谋士之一,《三国机密》中也有对郭嘉智识的褒奖,甚至有“郭嘉从不犯错”这样的表述。但书中也把郭嘉刻画成了一个“好色之徒”,甚至有读者表示,马伯庸是郭嘉的“高级黑”。

马伯庸表示,“《三国志》里记载陈群举报郭嘉,说他‘不治行检’。在汉代‘不检’的含义有很多,胡乱说话也算,胡作非为也算,总之你的行为若是不符合当时的道德观,便会被如此指责。郭嘉是不是好色,这个史无明载。作为文学作品,在符合大逻辑的前提下适当虚构和夸张,才是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