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特在苏联 李特特——在苏联见证二战的中国姑娘

2017-10-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记者葛万青)回忆起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斯大林检阅即将开赴二战前线的苏军部队,李特特至今激动不已.1924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记者葛万青)回忆起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斯大林检阅即将开赴二战前线的苏军部队,李特特至今激动不已。

1924年出生的李特特和大多数同时代的中国人一样,经历了被二战阴影笼罩的童年。不同的是,她是在异国——苏联亲身体验了这场战争。

李特特是中共领导人李富春的独生女。1938年底,她和部分中共领导人子女一道,从战火纷飞的中国,被送往当时尚未卷入战争的苏联,并于1940年进入莫斯科远郊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国际儿童院是苏联1933年创办的专门抚养和教育各国共产党人和烈士后代的学校。

李特特说,在国际儿童院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41年的一天,孩子们正在国际儿童院的菜园里干农活,高音喇叭里突然传出了急切的声音:“德国法西斯已经到了白俄罗斯边境!”李特特和伙伴们都被惊呆了。

盘旋在头顶的敌军轰炸机打破了国际儿童院昔日的宁静。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被迫中止上课,被组织去挖防空洞、做燃烧弹、学习护理知识。

当苏联开始招募国际儿童院的大孩子参加军事训练作为后备军时,17岁的李特特毅然决定和男孩子们一起去学习扛枪打仗。

军训时,李特特每天要负重二、三十公斤,滑雪行军一百多公里。“一天下来,我觉得骨头要散架了,”她说。由于肯吃苦,这位中国姑娘在军训结束后获得了“马克西姆机关枪手”证书。这意味着必要时她将被调往第一线参加战斗。

随着前方战事吃紧,伤兵被源源不断运到后方。李特特又被安排到军医院护理伤员:给他们换药、喂饭。由于缺医少药,她每天被伤员们痛苦的呻吟和喊叫声包围着。

德军离莫斯科越来越近的时候,李特特和战友们接到了新任务:在距莫斯科西南60公里处修筑防御工事。在摄氏零下40多度的天气,土地冻得比石头还坚硬,铁锹铲下去,双手被震出一条条血口子。“在艰难的日子里,是‘誓死保卫莫斯科、誓死保卫斯大林’的口号激励我们挺了过来,”李特特说。

苏军在莫斯科坚持了6个月后,开始转入全面反攻。就在此时,李特特染上了伤寒症,连续半个多月高烧40度不退。幸亏治疗及时,她才脱离了危险。“是苏联人民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李特特说。

战后,李特特得以继续被迫中断的学业,直到1952年回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俄罗斯政府向当年的老战士颁发了由总统叶利钦亲笔签名的纪念奖章,李特特是18名中国获奖者之一。

1998年和2003年,李特特两次回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故地重游,景物已与当年大不相同。老人说:“我现在记性差了,但儿童院的日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