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莹旧事了 论作家付秀莹:“中国故事”之中的独特魅力

2017-12-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付秀莹的<旧院>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不在于作者写出了独属于她个人的经验,而在于在对个人独特经验的描述中,她有意或者无意地,写出了我们共同的经

付秀莹的《旧院》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不在于作者写出了独属于她个人的经验,而在于在对个人独特经验的描述中,她有意或者无意地,写出了我们共同的经验,写出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经验与情感,而这包括不同的层面:首先,小说写的是一个大家庭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对于注重传统伦理的中国人来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凝聚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恰当地把握住某种“度”,或者如何真切地理解人们之间的关系,非置身其中难以理解,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这部小说的好处,便在于幽婉细致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以及人们微妙的关系之间,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隐约曲折之处;其次,小说中写到了“重男轻女”在民间社会中的深远影响,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观念,“重男轻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男孩、女孩的看法,也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姥姥”的焦虑主要便是由此而来,而这也影响到了她对“我父母”,五姨和“我舅”等不同人的态度,小说让我们具体而微地看到了这一观念如何深入了人们的“无意识”,如何影响了这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小说写到了这个家庭的“盛世”及其消逝,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变迁的沧桑,以及叙述者的惆怅无奈。

感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并通过一个家庭的盛衰来表现,可以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传统,从《红楼梦》到《呼兰河传》都是如此,而《旧院》则是这一美学的当代继承者。不仅在这一方面,小说中含蓄蕴藉的表达方法、散点式的结构、散文的笔法以及诗意化的呈现方式,都从传统中国美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小说是充分现代化的,这不仅是指其题材的现代性,而且在形式上,它也剔除了传统叙事文学中的程式化因素,因而更加自由,更加洒脱,在这一点上它更接近《呼兰河传》的神韵(虽然二者在色调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呼兰河传》更加忧郁,而《旧院》则更为明朗),即它是最为中国的,也是最为现代的,——这一点,或许可以给当代中国小说的发展以启示。

付秀莹的写作,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她所表达的是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普通情感,这样的写作是一条开阔正大的道路,它不像“先锋文学”那样深刻、极端,在很多“先锋文学”中,我们无法看到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另一方面,付秀莹的作品也不同于“寻根文学”那样冷僻、刻意,很多“寻根文学”刻意寻找不同于西方的经验与情感,从而自我“东方化”,走入了生硬怪癖的道路。

付秀莹的作品所表达的只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他们情感与心灵的隐蔽幽深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而这些,又都是以中国式美学所表现出来的,含蓄蕴藉,给人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不仅在《爱情到处流传》、《旧院》等描述乡村与童年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在《花好月圆》、《曼啊曼》等描述都市生活的作品也表现了出来。

她的小说,可以说在探索着中国美学的新元素。

另一方面,付秀莹的作品又是充分现代化的,她所表达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而不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她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在现代世界的生活与心灵状态,以及其内在的变化、矛盾与冲突,她的表达方式也是现代化的,在她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古典小说中的程式化因素,也看不到儒释道思想的刻意说教,她所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在《六月半》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幽微心思,也看到了现实中打工生活所带来的苦难,在《夜妆》中,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置身于都市情感纠葛中的青年女性的心路挣扎。

正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描绘中,付秀莹将传统的美学元素重新组合,并探索着传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故事”是一个创造,并不是有一个凝固的中国在那里等着你写,或者有一个固定的中国故事在那里等着你讲。在付秀莹的《秘密》中,我们看到的是青年打工者良子偷窥城市女人的“秘密”,以及他横死的命运,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打工者与城市女性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距离,只能以“偷窥”的方式建立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她的《琴瑟》、《幸福的闪电》中,我们看到的是寄居于城市里的打工者夫妇在过着卑微而幸福的生活,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他们不敢企及城市的生活方式,但又只能在城市里生活,他们只能想象城市里人的生活,而无法真正进入城市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之中,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在《蓝色百合》中,付秀莹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对一个陌生人的奇怪情感。

小说的主人公水青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安宁妥帖,但是她内心中并不平静。在上班的路上,她时常会碰到一个陌生男子,开始她并没有在意,时间久了,她开始留心这个“高高的个子,有些清瘦,捧着一张报纸,边走边看”的人,这个陌生人在她意识中越来越重要,像一个谜一样,她渴望能够了解他,走进他的世界,但这并非有意识的“越轨”,而只是出于一种好奇,“两个陌生的人,从不同的方向来,到不同的方向去,于千万人之间,在时空的某个奇妙的交叉点,遇合,然后,擦肩而过。

这是多么让人着迷的事情”,她开始幻想,并试图接近这个陌生人,但是这个男子却很少再出现了,在一个下雨天,她终于看到了那把“花格子雨伞”,追踪他来到了街心花园,却发现“伞下,是一个少年,清瘦,忧郁,目光迷茫”。

小说中主人公对陌生人的兴趣,可以说是对庸常生活的一种反抗,是对诗意的一种追寻,而结尾处的“少年”意象,可以让我们看到主人公所追寻的并非外在的遇合,而是内心深处爱与美的最初印象,正如小说中的“蓝色百合”一样,这样的花与这样的情感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只存在于人的内心。

小说对都市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着细腻的刻画,并展示了一种反抗平庸的诗意方式。

“新的中国故事”既是历史的创造与展开,也有赖于作家创造性的感知、体验与表达。在当前这个大时代,能否讲述或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如何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变化,如何理解中国内部的变化,可以说对当代中国作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价值观念与美学风格方面也是这样,我们讲述的中国故事,既要是“现代”的,又要是“中国”的,我们可以继承传统中国的某些价值观念与美学风格,但也要融入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熔铸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美学。

在付秀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探索着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她始终关注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试图将其中丰富、复杂、微妙之处呈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她汲取了传统中国美学的元素,并予以现代化的改造,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体与美感。

在她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传统在当代的复兴,也看到了新一代中国作家的精神面貌与艺术追求。我们可以说,新一代中国作家正在以更加从容自信的态度面对世界,他们讲述的新的中国故事,不仅将凝聚中国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也将向世界展示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