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君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做客“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
5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的“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二讲”在公共教学一楼1504教室顺利开讲。本次受邀主讲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景天魁研究员。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洪大用教授主持,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冯仕政担任评议人。
洪大用副校长对景天魁研究员前来发表演讲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景天魁研究员在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等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表示,自西方社会学引入中国以来,众多学者都在不断研究探索社会学的中国化,其中包括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而奋斗终生的郑杭生先生。
景天魁研究员与郑杭生先生有很多共识,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华夏品味的社会学。洪大用副校长表示,中国社会学首先是关于中国社会的学问,这样一门学问是渊源流长的,具有自身的历史传统与特色,“中国社会学”的概念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与社会意义重大。
景天魁研究员在演讲中首先从历史根基对社会学的华夏品位做出解释。他指出,中国社会学要想在世界上真正获得话语权和崛起,既要有现实基础,也要有历史基础。中国社会学有着自身的深厚传统,严复、梁启超、拉德克利夫·布朗、卫惠林、丁克全等中外著名社会学家均谈到或论证过中国自荀子以来就有了社会学。
而以荀子“群学”为代表的本土社会学传统资源,是以墨子“劳动”(“强力”“从事”)概念为逻辑起点,以荀子“群”概念为核心,以儒家“民本”概念为要旨,以礼义制度、规范和秩序为骨架,以“修齐治平”为功用,兼纳儒墨道法等各家之社会范畴。
华夏品位社会学就是“群学”,而“群学”的要义就在于合群、能群、善群、乐群,这就是中国社会学的基因。“群学”基因贯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层次,共同构建起中国社会基本的理论框架。
景天魁研究员强调,欲立其学,先立其史;欲兴其学,先正其史。中国社会学如果没有历史基础,那就很难实现崛起,即使发展也只能被看作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谈不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而如果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学就能够凸显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就可以在古今贯通中,形成自己悠久深厚的学科积累。他鼓励中国社会学者们立足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发展中国的社会学,有华夏品位的社会学。
接下来的问答环节,在座听众就相关问题与景天魁研究员进行交流。
冯仕政教授在评议中对景天魁研究员关于“华夏品位的社会学”的论述非常赞成。他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量现象,照搬西方的概念和理论难以有效地理解和解释,必须发展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历史和文化发展有华夏品位的社会学;广大青年学子要学习景天魁教研究员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激扬文化自觉,为建设有华夏品位的社会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