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的儿子 民国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为何难改变乡村的落后
核心提示:晏阳初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平民教育运动,他最终发现,仅靠民间力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乡村教育,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当地政府,寄希望于从县政权做出改革。
凤凰卫视9月1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古老的文明是从黄土当中生长出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由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教育实验",曾经给贫瘠的中国乡间点燃了希望之火,晏阳初发起"识字运动",欲使农民摆脱愚昧,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让"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落地生根。
而八十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乡村面临着转型社会种种复杂的新问题,重访晏阳初和陶行知的家乡,我们看到他们的追随者依然在为乡村文化的复兴做着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尝试。
晏鸿国(晏阳初博物馆馆长):我的乡井在四川巴中县,那有我多少脚印,它在山之巅,水之崖,那埋藏着父母的慈骨,也珍藏着童幼年温馨的记忆,书声,弦声,以至樟茶鸭,豆豉鱼都是可以怀念的,尽管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常用的是英语,偶用母语,乡音未改,记忆中的故乡随着我环绕天涯。
解说:陈辉是茶坝中学高三的学生,三年前,有几个年轻人来到他所在的学校,在一间闲置的教师里办起了一所图书馆,这是立人乡村图书馆在全国的18个分馆之一,因为地处乡村建设者晏阳初的家乡,故以晏阳初命名。
李英强(立人乡村图书馆发起人):首先我想说的是,晏阳初是我在所有的乡村建设的前辈里面,我最佩服的一个,而且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确实也很多,但是,确实我们的处境大大不同了。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新的一轮城市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这个浪潮,这个浪潮中农村是在衰败的,这个衰败是不可避免的,房倒屋塌,教师流失,学生流失,就是这样的。
陈丹青(画家民间学者):可是我插队的时候,这个农村的架构还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冒着炊烟,鸡鸣狗叫,就这样一个最后的乡村景观我还是见到了,但这些年我到农村去我很伤感,蛮有钱了,苦日子过去了,挨饿的日子过去了,但是非常调败,非常凄凉。
解说:李英强,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发起人,因为生长在乡村,少年时代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像样的书籍,2007年他辞去北京一家研究所待遇不错的工作,回到湖北老家办起了第一座立人乡村图书馆。
李英强:当时我们想说,如果说我们每个人去,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办一个图书馆,在这个图书馆的基础上,可以慢慢地去生长出一些东西出来,哪怕我一年影响一个人,一年影响一个人,十年影响十个人,这十个人如果说真的能够做点事,不挺好的嘛。
解说:在李英强看来,帮助乡村孩子成为"独立的人",就是帮助二十年前的自己,他的步骤是,说服中学校长在乡村中学原有的图书馆基础上,配备立人精选的图书,并由立人的志愿者负责管理,李英强告诉他的团队,立人不是一项慈善事业,而是彼此之间的精神取暖和共同成长。
洪华挺:三十好几了,进入四十这个大关了,但是好像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没一件自己想要做的,没一件自己开心的。
解说:洪华挺,来自福建的服装商人,从小酷爱读书,为生计奔波多年后,他衣食无忧,却感到精神空虚。
洪华挺:当我看到《读者》上面关于说立人的那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一种就是说,对上眼了,应该说我应该做的是这个事。
解说:阿飞,在北大读硕士的第一年,偶然接触到李英强的乡村教育讲座,随即辍学,加入立人。
阿飞:我的家人至今还不知道我有过这样一段辍学跟做志愿者的经历,他们现在还不知道。
李英强:一开放然后非常受鼓舞,小孩特别多,排队,排好长的队,几十上百人,大概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天都很多人来看书,一个月之后慢慢地,看新鲜的人,看热闹的人就少了,再来的就是一些真正比较喜欢看书的人,还是挺多的,每天我们从早上开放到晚上,然后马上就开始办了很多借助证出去了。
解说:立人的书籍,每一本都经过精心地挑选,入门的,经典的,常识性的书最受欢迎,对于来自公众的眷属,立人的态度也很挑剔。
李英强:我们对眷属的人的建议是这样的,我说请你自己来把关,你觉得这个书,如果你特别想要,推荐给你的小孩看,如果是,你就捐给我们,因为那也是乡村的小孩值得去看的,如果你都不想让你的小孩看那种书,那就算了吧。
解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立人希望,图书馆不仅仅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地方,而是应该收获比捉迷藏更多的快乐。
立人志愿者:那天我在图书馆的时候,有一个小姑娘她拿了一本冰心的书嘛,然后她跟我说她特别喜欢看这本书,她说因为她看这书的时候,内心觉得非常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