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经纪人 爱与了解从永别开始 诗人郭小川之子谈父亲去世

2017-1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郭小林是谁?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提起郭小川,中国30岁以上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几乎是无人不知.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诗人的杰出代表,郭小川

    郭小林是谁?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提起郭小川,中国30岁以上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几乎是无人不知。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诗人的杰出代表,郭小川的许多诗歌多年来一直是初高中语文课本的必选课文。

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团泊洼的秋天》等诗歌脍炙人口,传诵一时。郭小林就是郭小川的长子,他虽然不以文学为业,但是也写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近些年来,他写的一些有关于他父亲的作品影响广泛,是郭小川研究的重要收获。近日,郭小林受某出版社之邀到长春办事,本报记者闻讯后采访了他。

诗人之死

郭小林谈郭小川去世

    诗人郭小川的生涯很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九·一八”事变后,随父亲逃难到北平(现在的北京),到京后因为生活困难,只能读不收学费还管一顿饭的难民小学。

1955年,早年一直爱好文学和诗歌的郭小川一鸣惊人,以《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等政治抒情诗攻占了当时新中国诗歌的最高峰,被万千青年崇拜。他的阶梯式政治抒情诗影响了几代年轻人,他也和贺敬之一起,成为新中国当时标志性的诗人。

    郭小川1966年后接连受到政治冲击,一直在各下放地和“五七”干校中辗转颠沛。1976年上半年,审查中的诗人来到了河南林县,“其实我父亲是到林县找我的两个妹妹,他们在那下乡嘛,到那好有个照应。

”郭小林是七月份到的林县,“我照顾了我父亲三个月。”郭小林说,“大概是1976年10月中旬,父亲从林县到河南安阳,准备取道安阳到郑州,和当时河南省的领导打下招呼,然后回北京。”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父亲从广播中感觉到国家可能要有什么变化。要是我们可能就毫无感觉,他毕竟还是有政治敏感性的嘛。他就在安阳住了一个星期,就在这个时候,‘四人帮’被粉碎了。”

    很多年来,关于郭小川的死亡有很多版本,最多的一种说法是他听闻“四人帮”倒台后,非常兴奋喝醉了酒,然后失火被烧死。说起父亲的死因,郭小林说:“事实上是,当时听到‘四人帮’被粉碎后,父亲确实非常兴奋,还表示要回北京参加战斗。

10月17日夜,因为兴奋睡不着,他吃了安眠药。睡着后烟头掉到被子上,引燃了被子。其实一直也没有明火,但是弄了一屋子烟,父亲是窒息死亡的。”郭小川当时才57岁,后来,郭小林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郭小川当时已经被内定为文化部长。

“如果父亲不是意外死亡,可能他的历史、他的文学都会不一样,也可能对中国文学作出不一样的贡献。”年已60的郭小林谈起父亲的死亡,语气中充满了遗憾。

诗人父子

郭小林谈父子之情

    诗人郭小川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郭小林1964年下乡到北大荒,说起对父亲的印象,郭小林说:“从小孩子一直到下乡前,我对父亲的印象只有两个:一个是他很忙,我们很少照面。

我上初中后,因为工作,父母和我们兄妹几个不在一起住,我看见他的时候就更少了。那时候我对文学也开始有感觉,也看过父亲的一些诗歌。但是他从来没有就文学和我交流过,指导就更谈不上了。”郭小林的语气中滑过一丝淡淡的忧郁,“我对父亲的第二个印象是:严厉,极端的严厉。

有时候可以用不近人情来形容。这个和父亲的成长经历很有关系。我父亲小时候因为是独子,那时候的迷信思想是,把男孩子当成女孩子来养好养活。爷爷就把父亲当成女孩子养。

后来到北京后,因为父亲年龄小,长得也小,在学校里被男同学欺负过,这使父亲的潜意识中排斥男性,倾向女性。所以父亲对我一贯严厉,一次一家十多口人在一起吃饭,父亲只因为我伸筷子夹菜时越过了别人的筷子,就打了我一耳光,还不允许我吃饭。”

    郭小林从小叛逆,性格强悍。1964年下乡和父亲的联系更少了,“其实,算上我在林县陪伴父亲的三个月,“文革”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半年。”郭小林的声音开始变得低沉,“其实我对父亲所有深刻的了解还有刻骨铭心的爱,都是在回忆中展开的。爱与了解,从永别后开始。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对床夜雨》,那篇文章是我和父亲关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