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廉生平 “一代廉吏于成龙”(四):孙子官居要职 后人种地为生(组图)
康熙末年,国家给官员颁发高额的“养廉银”,于准收入颇丰,他有了财力为祖父于成龙搜集、整理、出版文集,重修祠堂等。他被罢官在家时,在永宁也重修了安国寺、建了莱公别墅。于家到了于准时代,才真正富贵起来。
父亲去世,于准还在浙江当按察使,讣文传到杭州,于准按律要准备回乡“丁忧”,却被当地百姓以“罢市”的方式,试图挽留于准留任。可见,于准也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于准因两江总督噶礼参劾布政使宜思恭而受到牵连,以“失察”之过,被罢官还乡。到雍正三年,于准复职,但不久就去世了。
十四代后人于吉仁:尊祖遗风勤劳善良
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东边的不远一个山坡上,有一座不大的院落。推开蓝色的铁皮大门,52岁的于吉仁正在院子里的阳台上晾晒刚刚打好的糜子。他皮肤黝黑,额头上趴满皱纹,见记者到来,赶紧放下铁叉,与记者攀谈起来。
于吉仁说,来堡村共有1000多人口,村里有70多名于氏后人,大概是二三十户,于氏人并不算多。于吉仁是于成龙第十四代后人,村里辈分高的应该是十三代的于演平。“我爷爷叫于明才,活了91岁,于成龙的事情他清楚很多。
到我们这一代没什么文化,了解的就不多了,只知道于成龙是一个大清官,是我们村出去的。”于吉仁告诉记者,于氏后人通过家谱传承,维系血脉。他们按照家谱里规定好的字往下排辈,最近几代的字是:洪才演吉昌。于吉仁说:“爷爷于明才,父亲于演亮,我是第十四代,儿子十五代,我给他起了名字叫于昌荣。可惜家谱现在已经不知道去了何处,之后就没有字了。”
在于吉仁家院子西侧,踞崖挖有三眼土窑洞。最靠里的一眼窑洞,非常深,足有十米多。于吉仁说,窑已经好几辈子了,这里原本是油房,窑里放着一根长长的大梁,用于榨油。后来不榨油,就用于居住。墙壁上挂着一张于吉仁的爷爷于明才的遗像。
老人戴着瓜皮帽,一副圆镜片的眼镜,目光慈祥,瘦长脸,一缕细长而雪白的山羊胡。于吉仁有些自豪地说,爷爷是开明地主,非常支持土改。当年,政府要求交出房子和土地,于明才考虑了一夜,第二天就把房地都交了。于明才一生勤劳简朴,活了91岁。于吉仁看着爷爷的遗像说:“老人精神可好了,这个胡须,一般老人没有。你看他和于成龙是不是很像呢?”
“过去,来堡村姓于的人全是地主,原来我们在那边的大院住,土改后,我们就搬出来了。”于吉仁带着记者来到于家留存下来的一个院落,有三眼窑洞,窑口上是木柱支撑的外廊。院子还有人居住,也是于氏后人。这三眼窑洞也是于家原来老宅的一部分。
这座院落往西的山坡上,一个长满荒草的山洼处,原来也有一眼窑。于吉仁介绍,这里的窑洞,就是于成龙出生的地方,后来倒塌了。“等你明年再来,我们家附近这一片就全拆迁了,要做文化园啦。”于吉仁说。
于氏后人没有当大官的,大多在村里。于吉仁家里种有五六亩地,所获粮食仅够供自己食用。他说,村里地处山区,没有好耕地,靠种地根本难以维持生计,他们家里还是靠打工为生。他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嫁到了横泉村,小儿子于昌荣如今也在外面干活。
于吉仁在于成龙廉正文化园干活,他负责博物馆大楼的地板铺设工作。在他内心,他每天把地砖对好缝隙,铺得平整,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出力,那就是对于家祖训最好的发扬,也以此追祭先人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