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还有第三个结局 揭安妮宝贝小说难拍成电影原因

2018-0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七月与安生>第一是她的小说里虽然并不缺少三角恋之类的足够戏剧性的故事,但情节的铺陈和架设往往不足(注意「故事」和「情节」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第二是她的小说对于读者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极具个性的风格化文字,在改成电影后,文字特色无法保留,那怎么维系和原作之间的联系呢?所以,这就解释了,安妮宝贝是最早大红大紫的网络作家之一,但她的作品一直很少被影视化. <七月与安生> 成长的困惑是青春片最重要的一个母题.然而我们熟悉的国产电影中,往往把成长的困惑简单粗暴地呈现为玛丽苏式的爱情,亦或是充满

《七月与安生》第一是她的小说里虽然并不缺少三角恋之类的足够戏剧性的故事,但情节的铺陈和架设往往不足(注意「故事」和「情节」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第二是她的小说对于读者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极具个性的风格化文字,在改成电影后,文字特色无法保留,那怎么维系和原作之间的联系呢?所以,这就解释了,安妮宝贝是最早大红大紫的网络作家之一,但她的作品一直很少被影视化。

《七月与安生》

成长的困惑是青春片最重要的一个母题。然而我们熟悉的国产电影中,往往把成长的困惑简单粗暴地呈现为玛丽苏式的爱情,亦或是充满荷尔蒙气息的性觉醒。只有《七月与安生》是真诚地将女性之间的友情、女性的成长困惑作为影片的情节主线来展开。这部影片有三个层次,最外的表层我们看到的是一组两女一男的三角爱情关系,中层是七月和安生之间的友情纠葛,更深层则是关于女性自身的身份认同。

《七月与安生》剧照

《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有三个结局。第一个结局中,七月在家明逃婚后不得已去流浪,安生选择嫁为人妻过安稳平淡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互换(二元对立的对应方被反转)是被动的,为其他人所迫使。第二个结局中揭示出是七月让家明逃婚的,她的出走是自主的选择。从回忆片段中,我们看到七月隐藏的叛逆的一面(砸报警器)。二元对立模式不再是两个人物的性格对立,而是内化为人物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

《七月与安生》

第三个结局中,七月死于生产时大出血,这既不是外部人物造成的,也非自己的选择,而是命运的无常,老天的不公。二元对立,是主流叙事电影的最深层结构,警匪片中的善恶对立只是最简单的一类情形。其实几乎所有的商业类型电影中都存在着深层的二元对立结构。安生的叛逆与七月的保守、安生的自由与七月的安稳,正是存在于普罗大众心中的两难抉择。

《七月与安生》

也就是说,影片设计了大量重复出现的母题,这些母题伴随着两人的成长与故事发展,重复性再现、反复与递进,既推动了情节的进展,也积累了情绪的力量。别说新导演曾国祥,又多少资深导演有这么强的叙事驾驭能力?虽然我很喜欢导演设计的三重反转的结局,但不得不承认,如果不节制地根据反转人生的概念去设计故事,很容易玩脱,导致故事主线的情感强度不够。陈可辛对这一概念的保留,显然来自于他对主流叙事模式的熟练把握。

反而保证了影片叙事主线的清晰和流畅。影片用百分之八十的篇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最后百分之二十的时间里,打破传统的封闭结局,这在主流商业电影里有一定新意。影片的第一个结局,被安生对家明的讲述破坏,于是出现了第二结局。不料影片再次反转,指出这一讲述的虚假性,带来第三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