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郭庆光 象征互动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2017-06-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象征性互动理论是传播学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然而关象征互动理论的基本内涵学界似乎还没有定论.本文从象征互动理论的缘起.发展和现状等

摘 要:象征性互动理论是传播学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然而关象征互动理论的基本内涵学界似乎还没有定论。本文从象征互动理论的缘起、发展和现状等几个方面对该理论进行研究梳理、分析论证,以期对进一步认识和发展象征互动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象征性互动;理论;理论综述

象征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又称为符号互动理论,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具有象征性符号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理论源起于英国注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传统,由美国学者布鲁默首创。

一、理论来源

在《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一文的开头,布鲁默罗列了数十位“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在观察和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方法上将这些学者的观点统一了起来。

但是,布鲁默自己也承认,他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于米德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库利的人类学方法,还有帕克进入社区进行的直接研究。

(一)理论的先驱和直接贡献者

齐美尔把这种符号互动理论观点的许多原则应用在了社会学的分析当中,他认为社会是“无数次要的综合物”的组成,在早期对象征互动论的发展产生过影响。帕克接受了齐美尔的观点,同样也认为社会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体系,并传给他的学生和同事。自此,帕克的学生们开始使用自然主义的动态的方式考察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

库利认为“不存在个人和社会的分离,把二者分离是毫无意义的,而二者结合就是一切。”他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于——指出“自我”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自己连同他人被这个个体看作是社会环境中的“客体”;“自我”这个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据此,库利提出“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之后布鲁默提出的“‘自我相互作用’(象征互动论的核心)也是库利的‘想象’的另一个术语。”另外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托马斯提出“情景定义”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上述几位学者都是象征互动理论公认的先驱,但使这一理论形成体系的是米德和布鲁默。虽然布鲁默被认为是“象征互动论”的精神领袖,但他将这一点归功于他的老师米德。

(二)米德的社会心理学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现实的变动的观念,而非静止的观念,他着重研究的是个人是如何变为“社会”这个组织中的一员。贯穿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立场是“社会行为主义”,这一立场不仅是一种有关心理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它还是一种观念体系。

米德强调:“个体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成员,他的行为只有根据整个群体的行为才能得到解释”,他还提出了包括冲动、知觉、操纵和成就四个阶段的人类行为的“活动的模式”。

要解决意识产生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产生机制的问题,米德选取了“姿势(gesture)”这一概念进行论述,成功地从本质上区别了动物和人。他认为“有意识的相互作用就是象征互动,它是一种手势(姿势)的交换,这种交换是同语言的存在相联系的,并且对于对方具有同一含义。”只有根据意义交换,人才能做出反应行为。这种行为能力的获取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人们会既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又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作的反应,这种“主我”和“客我”的不断“对话”就是“自我”的发展,同时,“人们不仅要理解他人,也要有能力理解自身,人不仅与他人‘互动’,也要参与自身的‘符号互动’”。

与结构功能理论相对立,米德的社会心理学重视主体自我而非社会群体,该理论极大地影响着美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在米德之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共用一个名字的“象征互动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两派,而且都公开宣称自己的理论得益于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的真传。

二、两种象征互动主义

(一)布鲁默的象征互动理论

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互动主义》一书中,布鲁默给“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这一术语作了系统的解释,把它上升为一种社会理论。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象征互动理论,没有将社会看作是既成的结构整体,而是一种符号互动。这在结构功能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继续捍卫了米德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