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莺的父亲 柯达大中华区总裁:转型路上的叶莺(一)
那个时候,叶莺没有想到,自己生命中最绚烂的一刻,会在柯达绽放。
加入柯达7年,叶莺的风格,已经成为柯达公司的一枚“标签”———张扬、灿烂,却又不失亲和。这个军官家庭出身、精力旺盛、说话总喜欢举例子的漂亮女性,以自己坦率真诚的个性,对文学语言的偏爱,以及出色的沟通能力,把柯达这个老牌企业,打造成中国感光行业的明星。
然而在传统胶卷市场日益萎缩的今天,叶莺却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不懂技术、缺乏IT行业背景的她,如何带领柯达中国完成由传统胶卷厂商向集数码和传统影像于一身的企业成功转型?
“98协议”的完美演出
“我站在这里怎么样?因为我今天穿的是红色。”就在《每日经济新闻》摄影记者举起镜头的一刹那,叶莺主动提出建议。顺着叶莺身后的落地窗望去,外面是人民广场大片大片通透的绿色。
这种郁郁葱葱的绿,是叶莺特别喜欢的颜色。7年前,当她辞去外交官工作加盟柯达的时候,她还看不到这种通透的颜色。
当时,世界感光业流传着“两个半”的说法:美国柯达算一个,日本富士算一个,德国爱克发算半个,其他如柯尼卡、乐凯等企业,根本无法与“两个半”匹敌。不过在中国,柯达却无法成为那“一个”,与竞争对手日本富士相比,它不仅是后来者,而且也是弱者,其市场占有率还不足富士的一半。
与此同时,中国仅有的7家国有胶卷厂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生存成为其第一要务;国家也开始考虑,国内感光材料行业是否需要对外开放。
柯达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时任柯达总裁的裴学德和朱镕基总理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行业合资计划”雏形初现。
尽管双方在战略合作上有高度的共识,但他们毕竟各自代表着一个百年跨国公司和一个大国的利益。要让这样的共识变成可以操作的方案,直至变成现实,中间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
谈判初期,裴学德对柯达资深人物蒲升隆委以重任,柯达方面主谈判手是韦中信。然而由于中美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谈判历时3年却没有丝毫突破。
中国“老感光”、原上海感光厂厂长张贻寿对《每日经济新闻》回忆说,那时他作为谈判手与柯达的人对面而坐,双方互不信任,又存在语言差异,沟通非常艰难。
叶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谈判环境下“翩翩而至”。她的出现,很快打破了谈判僵局。
“她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很善于为别人着想”,张贻寿说。叶莺来到谈判桌的第一天,张贻寿破天荒地请柯达的代表团吃了一顿饭,“因为她很善解人意,双方谈得很融洽。”
叶莺到任一年后,一个空前的排他性协议———“98协议”最终诞生:柯达与7家感光企业中的6家进行合资(乐凯除外),共投资12亿美元。中方承诺,在协议签订的3年内,不批准其他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柯达顺利进入了政策保护色彩浓厚的中泄庖担瓿闪斯纠飞系摹熬艘惶薄?/FONT>
后来人们都说,“98协议”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柯达抓住了中国国企改革的政经脉络,但做过记者、当过外交官、拥有深厚人脉的叶莺同样功不可没。凭借其出色的公关能力和沟通技巧,多姿多彩的叶莺开始成为媒体的焦点人物,柯达也因此备受瞩目。
对叶莺这方面的天赋,周围的人都有着深切的体会。记者们说,只要柯达有新闻发布会,叶莺必定亲自督阵。她能迅速记住每一个记者的名字和特征,不经意的言谈间,常能流露出她对你的重视和关怀;但每次出现,她总能将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公司身后。
柯达的员工说,叶老板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吃饭的时候她能针对不同人的口味给大家夹菜。一次,叶莺亲自挑选了很多书签送给下属,而且买了好几种样式,上面有的是心型图案,有的是十字架。分发的时候,她对着一个员工说,你要拿这个十字架的,因为你信教。
柯达的客户则说,叶莺是个有心人。开会的时候,她能让枯燥的会议充满惊喜,因为她总会细心挑选一些小礼物送给客户。私下里交谈,她也总会给出诚恳的建议,无论是私人问题,还是公司治理。
柯达需要“华丽转身”
可是,叶莺的这一特色,在柯达转型的今天,却成为了人们质疑的理由。作为一名领导者,叶莺能否发挥足够的影响力,帮助柯达完成中国市场的一记“华丽转身”?
事实上,“98协议”后,强势进入中国感光业的柯达,在传统胶卷市场上曾经一路高歌,把老对手富士远远地抛在身后。然而,面对数码浪潮的袭来,这个胶卷产量足足能围绕地球五圈的企业却犹豫了。保持传统?还是马上转型?柯达全球的高层有些左右摇摆。
此时的叶莺,还在忙于执行“98协议”。她坦陈,数码市场发展得如此迅速,是她和柯达高层始料未及的。
尤其是2001年以来,柯达中国传统胶卷市场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柯达的数码业务在二、三线城市失误连连。外部,舆论的压力开始转向叶莺;内部,市场做不起来的悲观论调开始蔓延。外界评论说,柯达需要的不仅仅是个出色的外交家,更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制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