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家书》读后感 读《谢觉哉家书》有感
《谢觉哉家书》收录了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写给家人、友人和家乡干部的书信,共九十余通。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湖南宁乡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书信是谢觉哉生活年代的重要联系方式,尤其是他参加革命后,家书维系着他与亲人们的情感,互通音讯,寄托思念。革命者谢觉哉作为人夫人父,他的心田时时荡漾儿女情长;作为游子,他也默默关注家乡的父老乡亲及社会发展,因此温情脉脉是他家书的核心,这种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最为珍贵的。同时,家书中体现了谢觉哉作为共产党人的铁面无私的一面。
夫妻情是《谢觉哉家书》中的一大看点。在1949年前,一夫多妻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独特而又正常的社会现象。谢觉哉与第一位夫人何敦秀是典型的传统婚姻,何氏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做过清朝官员,本身粗通读文墨,两人育有四男三女。
谢觉哉参加革命后,辗转南北,与家里失去联系,但距离催生了深深的相思之情。1937年春天,谢觉哉写给何敦秀一诗:“忆昔少年时,春出归必冬,嗟跎三十载,汝妪我已翁……音书久断绝,生死不可踪。
累汝苦思念,暮暮复晨晨。累汝御强暴,一夕或数惊”。何敦秀在谢觉哉眼里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地方武装组织保安团开展清剿行动,到谢家放火烧房,何敦秀独自一人在家与他们理论,把“丘八骇住”了。
面对经常性的通缉、没收财产等强暴行为,何敦秀毫不畏惧,从容应对。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自然深得谢觉哉的喜爱与尊重。1937年8月,他填了《望江南》寄给何敦秀:“江南好,何日整归鞭。革命已成容我还,田园无恙赖妻贤,过过太平年”。
即使他已与王定国成婚,他还渴望着十九年后,与何夫人欢度结婚六十周年——“重谐花烛”,重新拜堂行礼,他承诺着“国泰民安,我能够告老还乡,重温夫妻旧梦”。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使谢觉哉无法兑现诺言。诚如他与王定国所生之子谢飞说,“认识到时代的巨大变迁带给父亲的家庭生活的复杂境遇,才最终体会到父亲在处理家庭婚姻问题上显示的理智、温情与人性的光辉”。
谢觉哉对儿女的教育可谓温情与严厉并举。在他看来“共产党人是一种特殊的人,他不能多拿一个钱,他的生活不能比一般人高”。他一再向亲人们声明,在北京做部长,并不是当官,“要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基于这样的认识,无论对追随他步伐参加革命的谢放,还是在家乡从事教育的谢子谷,或是做其他行业的女儿,以及那些年长的孙辈,都要求他们做“有志气,能自立的人”,对他们的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48年5月,他在给谢放夫妇的信中说:“你正在武装思想,很好。
这个武装很不容易到家。要心虚,好想,要常和小资习气作战,尤其要学会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细读毛泽东选集就会懂得”。进入新时代,学习显得更为重要,他在肯定谢子谷办两个学校不易的同时,要求他“要看报纸,研究下革命道理”。
儿孙辈人丁兴旺,家乡亲友众多,谢觉哉一概拒绝请托,告诫他们“行行出状元,一切事情,只要努力,用心做好,抛弃旧的不好的习惯,没有什么做不好”。
谢家是当地的书香与耕读之家,但在谢觉哉看来,读书是为了“更加善于劳动生产”,打破了旧时代读书是人生唯一出路的想法。谢觉哉认为,职业无贵贱,能自食其力才是正道,即使做农民也很光荣,绝不能依靠父荫得到任何照顾。他对女儿冰茹说,无论做什么工作,“自己总要出力、用心才好”。
谢觉哉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21岁考上秀才,做过私塾,学中医,学商业,办报纸,最终在不惑之年加入中共,从此开始了半个世纪的长沙,洪湖,上海,江西苏区,长征,延安等各个时期的革命生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坚信马克思主义,严于律已,对孩子们政治上要求进步既感欣慰,又严格要求,说“入党不止是组织上批准你入党,而是要你自己总想行动像个具有共产主义品质好的人”。
在土地改革、合作化、“大跃进”等不同时期,儿孙们遇到择业、生活、学习问题时,谢觉哉循循善诱,不搞特权,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是革命家属,要认真学习和坚决拥护土地改革法,“帮助人民执行才是道理”。
1960年9月26日,他写信给正在哈尔滨军事工学院读书的儿子,告诫孩子:“你们现在是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思想、锻炼学业。
我们用锻炼这个词,好像矿石炼成铁、炼成钢……,是要经过烈火烧,錘子打的。这当然可以说是苦,但接着来的就是学得了本领,是甜,是高度的无限的甜。”在信中还以亲身经历的长征为例,辩证地说明物质与精神上的苦与甜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有这样严厉的父辈,他的儿孙们在日后都靠自己的努力生活和工作。
故乡始终是谢觉哉朝思暮想的家园,1957年、1960年、1961年,他三次回到家乡,见到阔别数十年的亲朋好友,见到了魂牵梦绕的清山绿水,并与当地年轻的基层干部建立通信联系,从中了解家乡面貌、社会实情和农民生活,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尤其看到家乡森林树木遭到砍伐时忧心重重,认为这是“大蠢事”。
这些与家乡干部的通信,既可以看出谢觉哉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读出了他对“浮夸风、共产风”和破坏森林行为的无奈与愤恨之情。
亲情、友情、乡情,始终贯穿于《谢觉哉家书》,在这些情感的背后还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共产党人高尚的人格与情操。家书,温情如水;家书,又严厉如铁。《谢觉哉家书》跨越半个世纪,反映了从晚清走来的知识分子寻找民族解放与独立的心路历程,尤其反映了谢觉哉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处事的温情、豁达、严谨和原则,处处闪烁着共产党员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