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深阅读丨《舌尖3》里的同治大婚瓷 前世今生都在这上游深阅读丨《舌尖3》里的同治大婚瓷 前世今生都在这

2018-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斌嵩展示同治大婚瓷中的"福禄寿喜"碗. 同治大婚瓷展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高科 摄 2月19日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器>如约而至,70后重庆崽儿陈斌嵩和他收藏的"同治大婚瓷"一齐现身.节目中的短短40余秒显然远不能概括这套瓷器的美,陈斌嵩收藏古陶瓷的故事也远不止"同治大婚瓷"--23日下午,就在未名堂古陶瓷艺术馆的"同治大婚瓷"旁,重庆晨报记者独家对话陈斌嵩,一起来听听他和那

陈斌嵩展示同治大婚瓷中的“福禄寿喜”碗。

同治大婚瓷展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高科 摄

2月19日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器》如约而至,70后重庆崽儿陈斌嵩和他收藏的“同治大婚瓷”一齐现身。节目中的短短40余秒显然远不能概括这套瓷器的美,陈斌嵩收藏古陶瓷的故事也远不止“同治大婚瓷”……23日下午,就在未名堂古陶瓷艺术馆的“同治大婚瓷”旁,重庆晨报记者独家对话陈斌嵩,一起来听听他和那些古陶瓷的故事。

去年七八月间,《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组第一次给陈斌嵩打了电话。“他们自报家门后,就说已经了解到了我收藏‘同治大婚瓷’的情况,希望能来拍摄。”随后陈斌嵩加了对方微信确认身份,并按对方需求发去了“同治大婚瓷”的相关资料。“资料一是瓷器本身的介绍,还有就是它的历史背景。”陈斌嵩格外强调了后者。在他看来,这是“同治大婚瓷”价值所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后有详述)。

两个多月过去,陈斌嵩几乎都把这件事忘了,剧组的电话又来了。“他们是10月20日来艺术馆的。”陈斌嵩记得很清楚:“一共来了大约10个人。”让陈斌嵩印象格外深刻的是“因为有一位老外摄影师(即benito Strangio),还有一位翻译”。

拍摄从上午9点开始。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镜头,其实是陈斌嵩亲手把原本放在玻璃展柜里的数件“同治大婚瓷”取出,放到艺术馆里最长的那张原木茶桌上拍的。这也是它们自2016年开馆后,首次被“请”出玻璃展柜示人。

从整套到单个,馆里的20余件“同治大婚瓷”全被一一摆到了桌面上,每次拍摄都有来自不同角度的两盏灯专门补光,摄制团队还专门从重庆电视台同行那借来了滑轨。

上午9点到晚上7点,整整10个小时过后,才有了节目中那40余秒美轮美奂的展现。

2月22日是节目播出后未名堂的第一个开馆日。前来参观的人明显较以往多了不少,“同治大婚瓷”通过《舌尖3》火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节目中的40余秒显然未能说清楚“同治大婚瓷”的来龙去脉。

在未名堂的展柜里,观众们看到了更详细的解读:这套在同治皇帝大婚、太和殿筵席上使用的瓷器共计10072件。这下面还有细分:它分为170桶,24种器形,每份24套,计672件。主要是碗、盘、碟、酒盅、羹匙、茶盅、茶缸、渣斗、粉盒、刷头缸、胭脂盒等。

目前,陈斌嵩收藏的“同治大婚瓷”超过30件。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同治大婚瓷”在民间最丰富的一笔收藏。其中的黄地粉彩丛竹纹碗、黄地粉彩丛竹纹盘、黄地红彩开光“福禄寿喜”碗(一对)、黄地红喜字纹盘、红地开窗龙凤纹渣斗等21件都能在未名堂看到。

“我看重的是它系列、成套的特点。”陈斌嵩说,首先,“同治大婚瓷”是景德镇御窑厂成套烧制的宫廷专用瓷,这在《清宫档案》中也有非常完善的记载,“另外,把它放到晚清这个阶段来看,格外有意义。”这就是陈斌嵩前面所说的、发给《舌尖上的中国3》导演组的资料中,他格外看重的那部分。

“清朝的所有皇帝中,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是登基后举办的婚礼。众所周知,其中后两位继位时清廷已经渐趋衰弱,但他们的大婚仍按祖制办得比较奢华、铺张。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同治大婚瓷’可以说是晚清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后的奢华。”据史料记载,同治皇帝的婚礼一共花费1100多万两白银,其中为了烧制“同治大婚瓷”,李鸿章就耗费13万两白银重建御窑厂。

“1855年,景德镇的御窑厂被太平天国攻占后烧毁了。但仅仅过了十年,为了筹备同治大婚,李鸿章就受命恢复了窑厂。”陈斌嵩说,仓促上马导致两年后这些专供同治大婚的瓷器被清廷认为“烧造粗糙,不堪应用”。清廷很不满意,下令补烧。大家如今看到仍流传于世的“同治大婚瓷”就是补烧的成果。“因为是补烧,当时负责监督烧制的九江关监督景福私人还赔了七八万两银子。从这里也能看出,御窑厂对品质管理是非常严苛的。”陈斌嵩说,中国传统的喜文化在这套瓷器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上面出现的纹饰物全都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23日下午,陈斌嵩当着我们的面,再度打开了玻璃展柜,从中取出了那对“福禄寿喜”碗,这也是他收藏的30余件“同治大婚瓷”中最喜欢的单品。陈斌嵩把手中的“福禄寿喜”碗一翻,指着碗底的纹饰说,“这个纹饰也有说道。你看上面有一支笔、一个金锭、一支如意,合起来寓意就是‘必定如意’。”再看碗内壁,红地之上描绘的花纹中最显眼的是连成圈的葫芦,“都知道葫芦多籽,它又和‘福禄’音同,放在这里就是取它‘多子多寿’的意思。”

陈斌嵩至今都记得,拍摄当天,和导演组一同来到现场的现代陶艺匠人张宏(即节目中站在陈斌嵩身边出镜的男子)拿起那对黄地红彩开光“福禄寿喜”碗时“激动得手都在抖”。

“你看它两面都有釉有彩,这可不是一般工艺可以达到的。”陈斌嵩说,在没亲眼见到中国的瓷器之前,西方人在自己非常擅长的雕塑、建筑方面有一个较为通俗的观点:最好的大师加最好的原料,就能做出好作品,但他们见到瓷器后发现这句话也有例外。

“像这对‘福禄寿喜’碗属于粉彩,它是先做成型、上釉之后烧成素胎。然后再手工画上各种花纹,还要上各种彩料。”指着碗内壁有着明显凹凸感的花纹,陈斌嵩告诉我们,这些过程中,烧制素胎的窑温最高要达到1300度。“当年全部用柴烧,0到1300度,温度控制全靠窑工凭经验、手工掌握,烧制两天两夜,还要看天气。所以说能否成功还要看天意。”

素胎烧好、填完彩,匠人们会再把碗放进850度左右的烤花炉里面专门烧制彩的一面,“这对工匠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所以说他们首先是匠人、艺术家。”不少瓷器即便是官窑烧制,都可能出现烧十次未见得有一次成功的情况。

根据未名堂“同治大婚瓷”的展出简介,这套极尽奢华的瓷器已知有2889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但作为日用瓷,散落民间的7000余件很难保存完好。陈斌嵩说:“按业内的猜测,很可能大部分已被损毁。”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不在故宫、但也不是在民间流转的“特例”。“据我了解,全国各地省级博物馆成立后,一度从故宫调拨出很小一部分到各省的博物馆。比如现在三峡博物馆都有三四件(‘同治大婚瓷’)。”

散落民间的7000余件“同治大婚瓷”究竟有着怎样的详细流转路径,现在已然不可考。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清末皇宫里的侍卫、太监和宫女等从宫内偷偷运出变卖是主要路径。还有“一条路”就是漂洋过海最终进入了海外各种藏家之手。

陈斌嵩最喜爱的那对“福禄寿喜”碗的流转之路就是属于后者。“据我所知,这对碗离开清宫之后就去了英国,它当时的主人就是曾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陈斌嵩说,赫德卸任离开中国时,慈禧太后曾问他希望得到什么东西作为奖励。“赫德要了瓷器,慈禧欣然答应,并让他自己挑选。最终赫德用瓷器几乎填满了自己返回英国的船舱。其中就包括了这对‘福禄寿喜’碗。”此后,这对碗就在赫德族人手中流传至今。

陈斌嵩收藏“同治大婚瓷”并不容易——目前他手里的30余件藏品,是在太太重庆光大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税凌燕女士和两位老师(前国家文物局派驻英国文物回流工作组负责人钱伟鹏先生、景德镇皇窑创始人“大国非遗工匠”黄云鹏先生)帮助下,前后耗时7年才搜集到的。

陈斌嵩的未名堂古陶瓷艺术馆门并不大。喜欢古陶瓷的市民穿过两道滑动玻璃门,进到艺术馆最里面的大厅就能看到美轮美奂的“同治大婚瓷”。但除了镇馆之宝之一的同治大婚瓷,琳琅满目的展柜中,各种明清的古碗、古瓷残片自不用说,高岭土等各种烧制瓷器的泥土样本也有展出。另外,在刚进展厅大门旁的墙上还挂着一幅长卷:上至商周、下到明清的历朝历代瓷器的特点、代表纹饰等,在上面一应俱全。

“好东西嘛,就是应该大家分享。”陈斌嵩表示。在他看来,这也是让古董、文物真正活起来。“有句话叫‘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只有让好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古为今用,才可能让它们真正得到传承。”

陈斌嵩2016年11月开办了未名堂古陶瓷艺术馆,“我觉得这是以文会友,传播优秀历史文化。”陈斌嵩说自己目前在圈内也是多家艺术品保护、交易中心的专家委员会成员,“我觉得对藏品文化艺术的传播、信息交流,也应该有一份担当。”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