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启讲座核心素养 褚宏启:校长专业标准与校长核心素养

2017-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容提要]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学校改进.校长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国校长专业标准60条的具体规定,认为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校长应具备

【内容提要】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学校改进、校长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国校长专业标准60条的具体规定,认为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校长应具备三大核心素养。目标管理素养,要求校长对“培养什么人”有准确的定位;综合管理素养,要求校长推动学校发展方式的整体性变革;现代管理素养,要求校长进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

【关 键 词】校长核心素养/校长专业标准/目标管理/综合管理/现代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起校长专业标准,其中有的国家还根据形势的发展,对原来的专业标准进行了修订。[1]2013年2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2013]3号);2015年1月,印发《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教师[2015]2号)。

各界希望借助校长专业标准提升校长队伍素质,指导校长全面促进学校发展,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考察欧美等国的校长专业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校长专业标准的框架主要由两个维度构成:活动维度和素质维度。活动维度是指“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职业活动”,明确校长应该做什么。专业素质维度,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

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解决的是“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那么专业精神则更多地强调“愿不愿”。[2]两个维度交叉后,就得出校长专业标准的框架结构:根据校长的职业活动,确定校长每一种职业活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最后得出校长专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

从活动维度讲,我国校长专业标准把“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职业活动”称之为“专业职责”,主要分为以下六种: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这六种活动是对校长工作的高度概括,既简明扼要,又系统全面。

从素质维度讲,我国校长专业标准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等三个维度界定校长的专业素质,这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是相互对应的。据此,我国各种校长专业标准对于校长的具体专业要求基本都是60条,因此我们可以把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简称为“校长专业标准60条”。

这些专业标准对于促进我国校长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专业标准所列举的诸多要求,对于校长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作用并不相同。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学校改进、校长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阐明当前背景下我国普通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三大核心素养,以使校长为数不多的核心素养从60条诸多专业标准中凸显出来,便于教育行政部门突出重点开展校长评价考核,便于教育培训机构突出重点开展校长培训活动,也便于校长抓住重点自我认知、自主发展,以最后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目标管理的素养

任何管理活动的起点都是目标,重点都是评价。没有目标,就谈不上真正的管理;目标出现偏差,管理就会走向歧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培养人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是校长必须关注的三大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最为关键,培养目标不明确,其他工作就会很盲目或出现偏差。

衡量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做得好不好,关键是看教育的结果和质量,即学生的发展状况。美国学者威洛尔指出:“人们越来越把教育管理视为工具性的,视为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的的一种手段。道理很简单。开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而管理正是为此服务的。”在教育管理中,管理是手段,是为教育服务的;而教育也是手段,最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理想的教育目标难以达到,现实的教育结果差强人意,理想目标与实际结果存在反差。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不是人的解放,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

现行的校长专业标准在“规划学校发展”这个专业职责中,对于学校发展目标谈得较多,而对于学生培养目标表述不够。实际上,培养目标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关节点和关键点。教育管理必须以正确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为基础。建议将来在修订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时,在专业职责一“规划学校发展”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并予以深化和细化。[3]

校长必须明确教育管理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体而言,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就结果而言的,主动发展是就过程而言的,可持续发展是面向未来而言的。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学生发展观,并以促进四个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校长的教育管理活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综合管理的素养

“培养什么人”明确之后,“怎样培养人”和“为培养人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就成为关键问题。笔者之所以强调校长之综合管理的素养,原因有三:

其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问题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单项改革很难奏效,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而综合改革要求校长必须具有综合管理的素养。

其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必须在管理上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睡眠时间、课业负担、考试评价、教师素质、管理方式、社团活动、家校合作、家庭教育等都会影响学生发展,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其三,学校管理也包括多项工作,从管理内容上看,包括教育规划、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人员管理、质量保障、督导评价等(《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把校长的专业职责确定为六项);从管理流程上看,包括计划、决策、执行、控制等多个环节,校长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考虑这些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校长的综合管理素养对于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整体改进、全面育人至关重要。综合管理实质上要求校长进行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从全局把握学校发展,实现包括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方式在内的学校发展方式的整体性变革,使学校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时间投入(师生加班加点,牺牲身心健康)、强化考试技能(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转向主要依靠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方式改善、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方式创新的轨道上来。

三、现代管理的素养

校长无论是实行目标管理还是综合管理,都应该具有明确的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都应该具备现代精神。而现代教育管理是指具有现代精神的教育管理。人们一般把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

与之相应,校长的现代管理素养是指校长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校长才能被称为现代校长。现代校长的使命是:在学校中实施现代管理,兴办现代学校,培养现代人,为建设现代国家服务。

1.科学管理:反对主观性和随意性

复杂性日益增强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复杂的教育系统,不能依赖经验管理,不能单方面地采用行政手段,也不能简单地遵照市场规则;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科学管理,是指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或者理性化,是指教育管理的合理性,要求合理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管理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用尽量少的消耗,更好、更快地开展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从要素上看,表现为适宜的发展目标、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与胜任的管理人员等;从过程上看,表现为科学的决策、有效的执行、及时的反馈与灵活的调节。[4]

科学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主观性、随意性相对立,管理应该以事实为依据(data-based或者evidence-based),要“实事求是”,通俗一点讲,就是“讲道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也要讲道理,不能搞形式、瞎折腾,应该实事求是,校长应该以求实、平和的心态而不是浮躁的心态引领学校的改革。

校长在从事管理工作时,应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尊重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发展,以数据、证据为基础,开展管理活动,促进学校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管理的前提是科学认识。这要求校长要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做研究型校长,对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教育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机理等,对于教育管理的目的、内容和方式,要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校长需要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民主管理:反对专制与独断

民主管理与专制独断相对立,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民主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制度保障。民主制通过程序的理性化,保障决策的理性化,从本质看,它是一种程序化了的纠错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教育管理民主化进展很大,但学校管理中长官意志、“一言堂”、个人专断等非民主做法仍然大量存在,“大事不商量,小事大商量”的现象并不鲜见。

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教育治理变革是中小学管理改革的热点,其实质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管理。

校长要充分认识到民主管理的意义,并具备实施民主管理的能力与技巧,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健全校内集体决策规则,完善决策程序,避免个人专断。凡是有关学校发展方向、基本建设、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师生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充分听取利益相关者和专业机构的意见,要进行可行性评估,最后进行集体决策。

第二,健全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

扩大教职工对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评议权、考核权,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建立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使家长参与、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家校合作。

3.依法管理:反对人治

依法管理学校是法治国家对于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法治思维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教育法治化是教育秩序的基本保证,没有法制和法治,必然产生教育混乱。更重要的,法治化是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石,科学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民主管理的规则和程序,都必须通过法律化才能具有强制力,才能成为约束管理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因此,通过法制手段、法治思维推进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和共同经验。

依法管理的具体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法治反对人治,反对个人专制,反对“一言堂”,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以规则为依据(rule based),尊重程序,避免长官意志、个人专断所带来的随意性和危害性。

校长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为全体师生树立榜样。校长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当前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运用制度手段管理学校是法治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学校层面,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大大加强。

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多元主体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利、义务、职责,明确各主体参与管理的范围、程度,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等等之间的关系,明确学校管理中的各种程序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才能大大减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没有法治,就没有秩序和效率,“好管理”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3]褚宏启,贾继娥.我国校长专业标准:背景、结构与前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3,(7).

[2]刘玲.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A].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3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褚宏启,张新平.教育管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