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桂山水画 送别“鬼笔仙墨”宋雨桂——一位中国山水画创新探索者留下的思考
新华社沈阳5月17日电(记者 石庆伟)“他临终前,昏迷中,还不断微微抬手,以握笔的姿态在空中移动,仿佛还在绘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易霓女士,见证了有着“鬼笔仙墨”之称的宋雨桂生命最后一瞬,哽咽失声,“作为艺术家,辞世之际,他的最后一点意识,可能只有艺术。”
5月15日,知名国画家、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美术馆馆长宋雨桂,抱病完成生命中最后一幅重要作品后,在沈阳辞世,走完77年艺术人生。
宋雨桂在5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致力于中国画创作,曾绘制《苏醒》《长江明珠图》《花溪》等知名画作。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宋雨桂是可以放到中国绘画史上来讨论的一位重要画家,“鬼笔写山川”的宋雨桂,开辟了山水绘事诸多风气之先,是“画家中的野人”。也有评论家认为,宋雨桂敢于进行个性化创造,将内心激荡的情感表达于画面,那匠心独运的笔墨,留有几分仙气。
送别宋雨桂之际,其晚年主创的两幅重要作品《新富春山居图》和《黄河雄姿》,相继在沈阳的宋雨桂艺术馆和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展出。66米长卷《新富春山居图》烟波淼淼,尽写当代繁华春色;巨幅水墨《黄河雄姿》浩浩泱泱,满浸民族沧桑自强。
这些作品,连同宋雨桂本人的不懈努力和鲜明个性风格,一度引起画坛广泛关注,折射出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创新探索之旅。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已矗立起艺术史上的丰碑,600多年后,《新富春山居图》如何下笔?黄河奔流数千载,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解读,《黄河雄姿》如何展现?担负主笔创作任务的宋雨桂,显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以真诚敬畏之心、离经叛道之法,写黄河梦中雄姿,难度何其大也。”这是宋雨桂在《黄河雄姿》上的题跋,并强调“画水墨黄河,此幅离谱”。
《黄河雄姿》构图大胆,画面中的黄河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礁石,扑面而来的满是波浪滔天之势,视觉震撼中跃动黄河之魂。
这幅大尺幅作品高近5米,长近7米,是宋雨桂辞世前几个月内完成的,显示出这位艺术家在耗尽全部心力的生命尽头,仍在中国山水画上苦苦求索。
宋雨桂之子宋千里向记者介绍,去年在创作这幅大画时,父亲做完手术才3个月,本来应遵医嘱休养,但他强忍着病痛全身心投入创作中,实在站不起来、坐不下去,他就趴在纸上作画,没想到这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日益繁荣,已进入一个创作活跃期,稍显沉寂的国画如何跟上这一时代脚步?送别宋雨桂之际,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话题再度引发热议,也值得艺术家们思考。
屡有创新惊人之笔的宋雨桂,自号“雨鬼”,擅长山水、花卉、书法,注重笔墨交融,气韵自如,倡导厚积薄发,“万法一瞬”,被誉为“鬼笔仙墨”。正是由于他在辽沈艺术界的影响力,2014年11月,辽宁省建成常年展出其代表作品的宋雨桂艺术馆,这成为辽宁省首个由政府投资、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艺术馆。
艺术创新永无止境,艺术工作者面对的不仅有挑战,还有新的历史机遇。宋雨桂生前接受采访曾说,中国水墨如果离开传统,就没有了生命和根基,是飘在空中的。他同时表示,画无定法,要笔随时代,敢为人先,要“跪着看古人,站起来画自己”。
“有人觉得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已趋极致,难再实现新的跨越,但从宋雨桂等一代画家的努力来看,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一些文化艺术学者认为,笔墨与意境,加上艺术家的创造力,可以让中国山水画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