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捐眼角膜潘玮一家咋想的?盘点关于遗体捐献那些感人故事(图)
一家三代捐眼角膜,这个善良三代之家,是创业者潘玮的家族,他的信念就是:活得好,死得值。在他的带动下,家中有8人签署了捐献角膜协议,其中6人还登记捐献遗体、4人捐献器官。
在清明节大家都忙着扫墓的时候,潘玮一家却在筹划着一件事:找红十字会登记捐献器官和遗体。几日前,他一家6人——潘玮、他的妻子孩子、父母和妹妹聚在一起,一起填写了登记表。
“我们6个人都志愿捐献遗体,我妹妹还志愿捐献器官。本来我的父母也想捐器官,但因为年龄太大无法捐献,老两口还挺遗憾。”潘玮说。而从去年至今年年初,他们6人以及潘玮的表弟和弟媳已经陆续登记志愿捐献角膜,潘玮夫妇和潘玮妹妹还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潘玮坦言,自己对身后事看得不重,但在农村的父母一开始强烈反对。“去年我和我母亲说要捐献遗体和器官,她当场就哭了,很难接受,两天没和我说话。”潘玮说。为了让母亲转变观念,去年11月28日,潘玮得知杭州市红十字会要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设立遗体(器官)捐赠接收站,他特地带着母亲去参加了接收站的落成仪式。听到这项事业能造福很多人,潘玮母亲的态度马上改变,不但同意潘玮捐献,她也要求一起捐献。
在潘玮母亲的登记表上,有这么几句话:“捐献是我个人的意愿,由儿子或女儿执行,其他亲戚无权阻挠。我常常腿抽筋,有肩周炎,希望捐献可以让医学发展得更好,让以后的人得到治疗。”
在潘玮的登记表上,则有这么一句话:“遗体不用留,要留就把我对家人的爱留下。”“像潘玮这样,一家三代8人都志愿捐献眼角膜并且还有多人志愿捐献遗体和器官的,这在浙江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没听说过。”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总队队长朱强荣说。(中国青年网)
2016年04月 广州日报
廖建明拿着妻女的合照,往日的幸福生活已成永远的记忆。
一家三口遭遇车祸 父亲将爱女的一肝两肾和两个眼角膜捐献出去
失去女儿又欠下十余万元治疗费 这一家急需法律援助及生活帮助
广州日报讯 (记者董哲摄影报道)一家三口深夜遇车祸,7岁女儿小梦莹被诊断为脑死亡。四川籍新莞人廖建明近日忍痛将爱女的器官捐献出去。据悉,小梦莹捐出了一肝两肾和两个眼角膜,最终将使5人受益,这也是2016年东莞市的第10例器官捐献案例。目前已确认,小梦莹的肝脏和双肾已成功移植到3名患者体内,手术很成功。
回想起3个月前的那一幕,看着7岁女儿梦莹的照片,廖建明仍忍不住热泪盈眶。突如其来的变故发生在1月19日凌晨,刚摆完地摊的廖建明骑着电动车载着妻女从大朗松木山往水平村的出租屋驶去,不料途中,电动车和一辆强行超车的面包车迎面相撞,醒来时,廖建明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妻子、女儿昏迷。
据东华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介绍,“当时送来的时候,一家三口都处于昏迷状态,经过我们一个多星期的抢救,非常可惜,小女孩没能抢救过来,陷入脑死亡状态。”
医生还说,目前廖建明脾脏已切除,双腿多发性骨折,仍需住院治疗,而廖建明本人的伤势在3人中属最轻的。妻子蔡西琼脑部受重创,救治了50天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医生说,日后即便治好了,也有可能落下智力残疾。
廖建明今年33岁,蔡西琼27岁,两人均来自四川,白天廖建明在大朗一个工厂打工,妻子负责照看孩子顺便做些家务。廖建明下班后,一家三口来到大朗松木山一市场摆地摊,挣点钱贴补家用。但这份简单的生活被一场车祸击得粉碎。廖建明醒来后的第三天,小姑娘被诊断为脑死亡。病床上的廖建明经过和家属商议后决定,捐出小梦莹身上所有有用的器官,让她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
廖建明的弟弟廖润平说,“我哥哥按手印时在那里默默流泪,非常难受。”
昨日,廖建明回忆起女儿梦莹便不能自已,“我女儿真是非常懂事的小姑娘,今年读一年级,每天6时多就起床,洗漱完后自己步行几分钟去上学,放学做完作业后还会帮妈妈做家务,晚上摆地摊也会陪我们忙到很晚,顶得上半个大人。”
据悉,最终,7岁的女孩小梦莹捐出了一肝两肾和两个眼角膜,最终将使5个人受益,这也是今年东莞市的第10例器官捐献案例。
对于这样的结局,廖建明表示,“一开始我也不怎么愿意,后来想了一下,为自己,还不如为别人活着,我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廖润平也说,“至少如今,梦莹身上的一些东西还活在这个世上,存活在别人的身体里面,救了其他人的生命,这就够了。”
据了解,廖建明平日工资就不高,生活重担一直由他扛着,这下,夫妻俩双双入院,家庭重担一下子转移到唯一的弟弟廖润平身上,而老家父亲早逝,年迈的母亲也需赡养,夫妇还有一个儿子,跟随奶奶在四川老家生活。一家人顿时陷入窘境。
入院至今,廖建明和蔡西琼已欠下十余万元治疗费,后续治疗费用也是未知数,虽常有好心人来院探望、捐款,但离缴清欠款尚有很大距离。大朗交警部门表示,肇事者易某系湖南人,个体户,肇事面包车仅投保了交强险,易某在该起事件中负主要责任,事后已被刑拘,目前该案件已移交检察院处理。廖建明目前正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由于手头拮据,他希望有好心的机构或律师能提供一些法律上的援助。
如今,夫妻俩十多万元的手续费无力缴付,希望社会伸出援手。
读者朋友们,如果您有意帮助廖建明夫妻俩,请致电本报热线:0769-22344428,也可以直接和廖建明本人联系(电话1341824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