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的前半生》,你或许更应该看看《万箭穿心》

2017-1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由亦舒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遭遇婚变的女主角罗子君,在好友唐晶的支持提携下,一步步重建自我,摆脱孤立无援的境地,成长为一个微笑面对挫折,知性从容,乐观独立的事业女性. 除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点小小的刁难,其实她的人生,并非称得上遭遇过大风大浪,而且她总能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替她挣脱燃眉之急,被丈夫抛弃之后,她也陆陆续续遇到了几个愿意对她好的男人. 大多数时候,她还是光鲜亮丽的,她的人生,也称得上是一个「虽不圆满,却不应有恨」的人生. 可惜并非每个女人都有罗子君那样的好运气,并

由亦舒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遭遇婚变的女主角罗子君,在好友唐晶的支持提携下,一步步重建自我,摆脱孤立无援的境地,成长为一个微笑面对挫折,知性从容,乐观独立的事业女性。

除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点小小的刁难,其实她的人生,并非称得上遭遇过大风大浪,而且她总能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替她挣脱燃眉之急,被丈夫抛弃之后,她也陆陆续续遇到了几个愿意对她好的男人。

大多数时候,她还是光鲜亮丽的,她的人生,也称得上是一个「虽不圆满,却不应有恨」的人生。

可惜并非每个女人都有罗子君那样的好运气,并非每个女人都有逢凶化吉,柳暗花明的契机,并非每一道裂痕,渗透进来的都是阳光,你永远不知道,先到达的,究竟是温暖的希望,还是冰凉的海水。

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便是将目光投注在这样一个婚姻出现危机的女性身上。

她本来拥有一个四平八稳的家庭,一个平庸敦厚,但是还算上进的丈夫,还有一个年方十二的孩子。随着一家三口搬进新房子,她的内心充满热情的希望与向上的活力,只是多年来泼辣张扬,爽辣干脆的个性让丈夫感到苦闷无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推促着她的丈夫马学武在婚姻外的世界寻觅安慰。一段婚外情应运而生,敏感乖觉的李宝莉在一次尾随丈夫的行程之后,隔着旅馆房门「捉奸在床」,她既没有愤怒地推开房门,当场发飙,也没有黯然转身,哑巴吃黄连,而是打匿名电话报警,将丈夫与情人的「丑事」公之于众,以此实现报复的目的。

然而马学武却因为这次「东窗事发」丢掉职位,甚至被迫下岗,受到感情与生活的双重折磨,最终,得知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是与自己同床共枕多年的妻子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对生活万般绝望,于是心如死灰地跳了江。

一边是抚养孩子,赡养公婆的责任在肩,另一边是心里的愧疚与遗憾,驱策着她完成马学武没能完成的夙愿,她毅然决然地挑起了生活的大梁,为了来钱快,忍辱负重,苦心孤诣地做了汉正街的「扁担」。

同样是被婚姻所抛弃,同样是面临自力更生的处境,李宝莉就没有罗子君那样的好命。

她每天起早贪黑,为了多挣一点钱,和别人抢生意,不惜被人咒骂仇视,回到家里早已累得脱形,这还只是身体上的煎熬,更加令人灰心丧气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折磨。

因为马学武的死,在她与公婆还有儿子的心里埋下了错综复杂的芥蒂,像是凭空挖出了一条深不见底的沟渠,她站在这一头,无论怎样挥汗如雨,打落牙齿和血吞,都再也无法挽回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罪魁祸首」的形象。

她选择了无止境地容忍,容忍公婆对她的疏远与猜忌,容忍儿子对她的冷漠与敌意,容忍自己一个女人,却要在熙来攘往,喧闹不堪的汉正街讨生活的命运。

忍字头上一把刀,那把刀就这般日久天长地在她的心上搅着,将她的心搅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为了儿子,她放弃了重拾幸福的机会,她放弃了贪图安逸的可能,甚至放弃了皮相尊严,换来的却是「学有所成」后的儿子的声讨驱赶,残酷拷问,换来的却是楚河汉界,互不亏欠,任务完成,自求多福的冷清。

在同情李宝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造成今日这种局面,与她的时而粗鲁时而野蛮,不够通情达理的性情不无关系。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往往就是她的性格悲剧。这和房子坐落在几条道路的交汇处,在风水里被称作万箭穿心没有关系。电影和小说以它作为题目,不过是借了风水学的一个幌子,却揭示出真实人生的苦不堪言,揭示出李宝莉为自己的糊涂埋单的半生苦楚,真正无异于万箭穿心。只是在悲剧发生了之后,李宝莉能够勇于承担,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闪光点。

她的处世哲学,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问心无愧。当年为逞一时之快,糊糊涂涂报案造成的荒唐结局,她忍辱负重,用半辈子去偿还。她造的孽,她也付出了代价。

生活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天下太平,在看似风平浪静的细流深处,不知潜藏着多少不堪入目的暗流涌动,在一张憔悴倦怠,质朴平静的面容背后,不知流淌着多少的汹涌血泪,哽咽悲伤。

我们往往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带着伤疤带着悔恨,带着不被人了解的寂寞哽咽前行。

与儿子开诚布公之后,心如槁木的李宝莉离开了丈夫死后理应为自己所得的房子,收拾自己的行囊,像往常一样挑着包裹,开始一天新的生活。

她没有被生活打垮,也没有被悲伤淹没,她选择了从容面对,她选择了问心无愧,选择了继续活着。

像余华小说里的那个男人,什么样的坎坷悲欢都经历过了,什么样的摧残折磨都背负了,什么样的爱恨艰难都品尝了,在别人眼中,那也许已经是人世间最最绝望不堪的真相,但是他们仍然像是坚韧不拔的芦苇,风风雨雨都不能将他们打垮,都不能让他们轻易缴械投降,他们只是静静等待时光来作出最终的裁决。

这是一本女性版本的《活着》。活着本身没有道理,活下去也并不见得能够获得什么意义,但是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这也是一本女性版本的《老人与海》,老渔夫桑蒂亚哥风雨中出海,与鲨鱼搏斗,好不容易捕到的一条大马林鱼也几乎被啃食干净,但是他没有倒下,既没有被鲨鱼打倒,也不曾被自己打倒。李宝莉何尝不是如此,她辛辛苦苦撑起这个家,赡养公婆,抚养孩子,含辛茹苦,栉风沐雨,看着他一步步成长,直到金榜题名,学有所成,但是却只换来一番「互不相欠」的「绝交告白」,与生活的残酷迎面相逢,李宝莉依然不曾屈服,她选择了从容不迫,选择了无愧于心地笑纳,选择了继续迎难而上地与生活周旋。

因为有些人生来就不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折磨他,但是你就是打不倒他。

这是从最平凡的人身上绽放出来的最绚烂的人性光芒。

只有脱下浮华的脂粉装扮,我们才能够看清生活的真相,只有接受最不堪的生活真相,我们才能够抚摸一颗最丰盈最充满力量的心。

从罗子君身上看不到的,一个人孤勇顽强地,稳扎稳打地,与生活动刀动枪的勇敢务实,与艰难困苦迎面相逢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志气,在李宝莉身上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展览,虽然都是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妄评所谓全然的真实,或者全然的弄虚作假,但是李宝莉让我情不自禁地感慨赞叹,动容泪流,而罗子君,让我心里抚慰,却也如隔云烟。

李宝莉虽然也有一个愿意替她嘘寒问暖,打抱不平的好姐妹,但是她明白自己的劫难,终究需要自己去跨越,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一辈子,何况,别人何尝没有别人的艰难。

对生活绝不心存侥幸,才是最大的现实,对生活从不放弃任何的希望,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处世哲学——因为唯它,方能支撑着我们,宠辱不惊,勇敢无畏地活下去。

读完方方的小说,我又将颜丙燕主演的同名改编电影搜出来看了一遍,搁置演员精彩真实的表达不说,影片本身对小说内容的有意识地加工,于我看来,是极其成功的,也更加合情合理。

电影当中的建建,在小说里是一个颇有资产,对待爱情却过分理想主义的男人——守了几十年的「活寡」,只为了等李宝莉动心,无论是她为人妻母的时候,还是经历沧海桑田世事折磨憔悴不堪的时候,情深一往,矢志不渝,这样的故事,虽然令人心生感动,但总是浪漫主义了几分。

电影却赋予了他几分更加真实的质地,类似街头混混,但是有自己的骨气与担当,也有自己的爱憎与欲望,对生活,也存着盼头,对李宝莉好,在她身上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一点点让她动心,展现出平凡人生的参差质感,一种毛茸茸的,七零八乱的,有血肉的,凹凸的生活面貌。

另外一点比较值得提及的改动就是李宝莉婆婆的形象——在方方的小说里,她因为失去儿子,心里悲痛怨愤,对李宝莉没有好脸色,虽然是知识分子,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完全没有底线,花她的血汗钱,对她还苛刻冷淡,丝毫不通情达理。

电影当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温情的人,一个见证了媳妇许多年的诚恳付出而感动体谅,为她着想,给她安慰,劝她嫁人的婆婆。

生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但是生活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残酷不堪,渲染悲剧感是情有可原的,但也难免失去真实的兴味。

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性,就像朋友韦煜说的,有「恶」的质地,但是总体上是「向善」的,没有人的心是一片荒漠,没有人是从一而终的鬼畜。

绝望与希望并行,悲痛与欢乐交织,善良与冷漠揉杂,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无论是电影里还是小说当中,净身出户的李宝莉并非毫无退路,至少她还有一个值得托付的建建,至少她还有被生活锻炼出来的,一个堂堂正正的,不屈不挠的李宝莉可以依靠。

也许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谛,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希望,因为也许正是那一点点光芒,恰恰好是你人生收获开朗,走向平坦开阔的一个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