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有种 张元:《有种》到底有多“有种”?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有种:张元摄影新作展"近日在京展出,这位"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海选招募的10名另类"80后",也将成为开拍在即的同名电影<有种>的主角

“有种:张元摄影新作展”近日在京展出,这位“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海选招募的10名另类“80后”,也将成为开拍在即的同名电影《有种》的主角——这部新片是张元1993年以崔健为主角拍摄的中国首部独立影片《北京杂种》的续集。不仅杜可风、崔健、刘小东、左小祖咒等纷纷来到影展现场祝贺,连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也来捧场。

我对于“有种”的最大担心,是他招募的10名主角是否有足够代表性。张元在招募前就强调“不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工作,即使是在小餐馆里稳定地打工也不行”、“有一颗躁动的心,不安于现状”,最终入选者也都是摇滚乐手、模特、艺术家、年轻僧侣、整容爱好者等。这些入选者的图片也多充斥着文身、香烟、吉他及作为标准小资宠物的猫等象征性符号,多少有些脸谱化。

最朴素的生活经验告诉我,我们身边“80后”的绝大多数还是在按部就班地上班,过着那种平淡如水的生活,并不像张元挑选的10名主演那样都有着异常炫目的经历和另类的社会身份。

纵观相关报道,张元招募的演员中居然包含了两支乐队“南无”和“庙”,仅就照片中他们的音乐器材配备和服装来看,比我每天在北京东四十条或朝阳门的过街地下通道看到的那些献唱的“80后”流浪歌手“阔”多了。这样的选择性安排,也很可能是为了服务于《有种》将来的商业化推介。

我甚至怀疑,张元的选择性招募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偷懒,因为那种表面上的多元和独立容易制造出戏剧冲突紧张的艺术效果。对于一个足够自信的艺术创作者,生活本身的戏剧性就是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上下班打卡、按部就班生活”的陕西铜川某银行普通职员林鑫,把镜头对准23位中学同学拍下的《同学》,就获得了此前不久的“第6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评委会奖”,因为“你只是生活的记录者,只能臣服于生活的逻辑”。

(《中国青年报》3月17日)

张元多次承认,这样的选择性招募是看重入选者主动倾诉的欲望和较强的表演功力,这很诚实。但我相信那些“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工作”的“80后”的内心世界,一样甚至更复杂更丰厚更波澜壮阔。张元担心有故事的“80后”不愿意参加这个选拔和主动倾诉,这个技术问题其实可以通过适当选用职业演员来解决。至少,“有种”的10个主角名额应当适度兼顾那些不那么边缘不那么另类不那么炫目的“80后”。

资深影评人周黎明曾批评张元的《达达》(2009)“是一部爱上了女主角而不能自拔的影片”、“是李昕芸脸蛋及身材的独角戏”(《新京报》2009年9月10日),这也同样是我对电影《有种》的担心,毕竟李昕芸是张元的女朋友。

而且,“80后”作家孔二狗虽然参与了《有种》的剧本创作,但他真正走红还是由于去年的年度畅销书“东北往事——黑道风云二十年”系列,他在和张元的合作中肯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很可能会不自觉地把戏份偏向李昕芸。如此一来,其他9组选拔而来的主角很可能就只是李昕芸的“绿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