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川市委书记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两会”胜利闭幕,“十二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高规格的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市委十届十五次全会精神,结合牡丹江教育特点,全面部署和推进“十二五”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长期以来,省教育厅对我市教育工作十分重视,今天,魏厅长在百忙之中亲临大会指导,并要做重要讲话,这是对我市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牡丹江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是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拼搏奉献的结果,也与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省教育厅一直以来对我市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刚才,闫岩副市长对全市“十一五”教育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对教育“十二五”规划和《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了说明,下面,我就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讲五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教育必须站在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来谋划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我省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位居全国第七位,充分发挥了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的战略作用。
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市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基础工程,是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根本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要充分肯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和贡献。“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在全市追赶跨越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两基”成果不断巩固,10个县(市)区复检全部进入国家级先进行列,市一中进入全国百所“特色项目建设学校”,全市7所中学步入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比省下达指标降低0.
6和0.
24个百分点。教育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按照“大教育、一体化、快发展”的理念,对市县1 3所中学进行资源整合,55所学校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到504所,在校生7万余入,民办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教师流动机制逐步形成,名师定向交流成为常态, “师德建设年”和“名优工程”取得可喜成效,初步建立起以百名省级骨干、千名市级骨干为龙头的名优教师队伍,725名城镇教师奔赴偏远农村支教,落实特岗教师240人。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宁安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经验在全国推广,海林、林口农村学前教育走在全省前列;以保送、配额、择优为手段,中招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以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导的考试制度得到普遍推广;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了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国家级刊物对我市教育改革的许多做法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2010年市本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投入总额,超过城市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力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学校建设工程”,D级危险房全部消除,教育网络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中小学硬件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专科院校,积极参与校地合作共建,投身牡丹江跨越发展进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牡丹江师范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与国外几十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牡丹江医学院承担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被批准为黑龙江省新增立项建设硕士单位;黑龙江商职院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生源来自我市,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分配到我市;黑龙江林职院创建了留学中心,国际合作办学取得了新的突破;黑龙江农经职院成为全国百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之一;黑龙江幼儿师专经过整合重组,成为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10所幼儿师专之一;牡丹江大学被评为全省动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制作生产了一批高质量的动漫作品;牡丹江技师学院成为我市重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我市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应用型、外向型人才。
全市高等教育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立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沿边开放、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大亮点。
2、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和提速期。年初召开的市委全会确立了“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发展主题、“七个翻番”的奋斗目标和“五城建设”的发展方向,贯彻这些发展纲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对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强则百业兴,建设“结构合理的现代产业城市”,需要构建发达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这些产业都要用科技来武装,都要以人才来支撑;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群众提升自身素质、改变人生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提高增收能力,掌握就业技能,归根结底要依赖各级各类教育。
实现跨越争先的宏伟目标,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先导。
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现为发展速度、表现在经济领域,根源还是全民素质的差距,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教育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经济发展、教育为先”的思想,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在和谐幸福城市建设中,推进教育事业率先跨越、奋进争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要准确把握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主题,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公平发展、服务发展,推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市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知识服务和智力保障。
力争到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70%以上,建成1所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基本建立,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
资源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要以前瞻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树立知识重要、文化更重要的教育理念。知识与文化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知识就是力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化是人类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命脉;知识是学识、是见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智慧源泉,文化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文明修养;知识是外在的、为人们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文化是人们灵魂深处的烙印;知识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知识的融汇和升华;知识开启智商,文化培育情商,知识与文化教育是相互促进的教育活动。
教育承载着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的使命,要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教育、道德教化的功能,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底蕴。
要回归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国学教育进课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汲取民族精神营养,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温良恭俭、敬业诚信的修身立业之道,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中受益终生。
要倡导公共关怀,弘扬人性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奉献,崇尚文明。
要强化家园意识,大力并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牡丹江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英雄辈出的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树立成才重要、成人更重要的教育理念。成才对人的进步和事业发展都十分重要,望子成龙更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成才的前提是成人,人才一词,人在前、才在后,人才的标准也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当前,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一些孩子不愿靠自己奋斗、勤奋刻苦、拼搏奉献实现人生价值,总想不劳而获、急功近利。
教育不能改变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但可以通过对青少年心灵的塑造来影响社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要坚持正面引导,淡化功利色彩,让孩子们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感受付出之后的收获,认识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事比成名更重要。
要坚持从小抓起,打好人生底色,把握教育过程不可逆的阶段特征,遵循儿童成长和教育规律,加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实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注重童年时期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和意志品质的锤炼,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
要重视女童教育,提高女性素质,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女性作为妻子、母亲决定家庭的兴衰,影响孩子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提高女性素质要从女童抓起,大力实施“春蕾计划”,着重解决女童失学、辍学问题,坚决保障女童受教育权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女孩成长、女性教育的良好氛围。
要树立考试重要、能力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体系下,考试是遴选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杠杆,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具体要求,是反映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化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深入开展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我市90%以上的中小学建成劳动实践场所560个,占地面积超过3000公顷,每年接纳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24万人次以上。
要突出各个学龄段的特点,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努力探索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新路。
要在教育改革创新中激发创造活力。学习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它需要浓厚的兴趣和正确的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心智的火炬,使学习成为一种爱好、一种习惯和一种享受,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求新、求变、求异的创新热情,培养善于动脑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人的学识和能力,20%来自学校,80%来自工作和生活实践。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规范和从严控制各种补习班,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去锻炼、去参加课外活动、去了解社会生活、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社会实践,学会动手动脑,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创业就业的能力。
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当前,我市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公共服务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名教师、名校长数量偏少,教师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学前教育比较薄弱;民办教育发展不均衡,缺乏影响大、带动力强的品牌民办学校,缺少实力雄厚的民办教育集团;教育基础建设不均衡,学校空间被挤占现象严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平均分配、削峰填谷、以高就低,而是通过改变落后、缩小差距、合理布局,使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提升,这也是牡丹江“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要优化布局促进均衡。随着牡丹江城市框架的拉开,城乡统筹的全面推进,原有的教育布局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要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中,首先优化教育布局,为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江南新区要坚持新建与提升相结合,三年内形成满足15万居民需求的“幼小初高”一体化发展教育体系;划入市区的乡镇要做好入学衔接,让进城农民的子女享受平等就学待遇;整合市区东部教育资源,超前谋划“西部新城”教育格局,使教育布局随着城市的拓展更加完善,让百姓无论居住在桥南桥北、江南江北、城东城西,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6县(市)也要统筹调配好教育资源,继续探索与森工、农垦教育合作共建机制,促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要改革创新促进均衡。主要是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促进资源共享和流动,扩大优质教育总量。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幼儿园名园集团化发展战略,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力争到2015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推进师资管理制度改革,促使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流动导向和保障机制;高中阶段教育要遵循高考改革方向,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资源覆盖面,促进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满足多种教育需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从市直属6所学校开始试点,实现学区内各校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研成果等资源共享,用三年时间,扭转“择校热”和“大班额”现象。
三要加大投入促进均衡。教育投入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保障。我市教育基础建设薄弱,欠账较多,在可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体制,确保落实省核定的我市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5%比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教育领域,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安工程投入,重点支持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支持民族教育,新增教育投入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四要社会帮扶促进均衡。当前,我市已经实现基本普及义务
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3%,极少数“上不起学”和“上不了学”的适龄儿童,主要是特困户子女、进城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和智障儿童等。为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我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爱心助学中心,实行统一规范管理,通过政府投入和多方募集,共投入4000多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万多人。
下一步,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探索教育帮扶的有效形式,采用建立教育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等途径,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力争让困难家庭子女都学到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四、满足不同人群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
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要。牡丹江有沿边近海的地缘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生态宜居的环境优势、高校较多的科教优势,要立足市情特点,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建立更具特色的社会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打造牡丹江幼儿教育品牌。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都要把握机遇、抢占先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首次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我们要发挥公办幼儿园的引领作用,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创新办园体制,采取“名园办新园、名园扶弱园、名园结农园、名园帮民园、名园加社服”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输出名园的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管理方法、教科研成果和师资力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要打造高水平学前教师队伍,设立幼儿教育引导资金,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和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
要抓住机遇,把百年黑龙江幼儿专科学校建设成幼儿教师的摇篮和全国特色教育品牌,依托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实施师资队伍培训工程,依托牡丹江医学院定向培养幼儿园保健医生,依托示范幼儿园实施教师培训,推动启蒙教育全面发展,促进全市学前教育提档升级。
创办适应我市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地方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突出职业教育在教育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把高职高专、中专中技、职业高中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政府、部门、学校联动机制,探索中职、高职贯通模式,在人才招聘、自主招生等方面落实更大的自主权。
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加强“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要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紧紧抓住全国“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市机遇,围绕“五城建设”,紧扣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积极培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有效释放计算机、汽修等省重点专业的优势,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订单式”、“委培式”培习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要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元融资方式,搞好重点院校的改扩建和异地重建。制定落实优惠政策,调动投资者建设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加强设施农业、生物制药、木材加工等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合理引导就业预期,培育和弘扬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营造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突出抓好标准化学校建设,重点解决校舍短缺、寄宿制学校建设、教学仪器配备不足等问题,促进学校在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学校管理等方面达到规定标准,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抓好质量内涵建设,以完善教育评价为重点,以创建特色品牌为主线,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搞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发挥高校引领作用。我市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富集,有各类高等院校17所,其中公办院校8所,本科院校2所,教职工6000多人,副高以上职称1500多人,博士学位120人,在校生近7万人。
各高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与地方需求的契合面比较大,是我市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资源。多年来,各高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在项目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我市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共建,为各高校办了一些好事、实事。
特别是省属高校与我们头顶一片天、同饮一江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比如我们依托牡丹江医学院建设了爱民二配药园区;牡丹江师范学院依托超硬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构建了特种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黑龙江林职院与穆棱市合作成立木业职业教育集团,实施人才的定向培养;黑龙江农职院通过农业新技术推广、实用技术培训,有力助推了农业经济发展;黑龙江商职院与一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承担着全市贸旅、金融人才的培训工作。
我们将把驻牡高校纳入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一如既往地支持高校做大做强,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共建,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形式,把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本优势、市场优势结合到一起,联合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成果转化快的项目。希望各高校进一步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落地人才、研发立地成果、提供益地服务。
促进民办教育优质化。民办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市民间资本已有相当基础,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心教育事业,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鼓励更多的民闻资本投资、捐资兴办教育。
鼓励民办学校找准定位、错位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质量高、信誉好的民办学校,大力引进国内知名民办教育集团,促进民办教育规模扩张。
对特殊教育给予特殊关爱。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特殊的关爱和支持。要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办好残疾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使残疾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提高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确保残疾人保障金5%用于特殊教育,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积极扶持民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满足我市13万朝鲜族居民对优质民族教育的需求,在资源配置、编制配备、职称评定、资困助学、招生考试上继续实行民族教育“五优先”,强化对民族学校常规管理,特别是在民族教师培训、民族教育资源挖掘、民族特色教材开发等方面,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必须汇聚强大合力
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行各业通力协作,共同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凝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对教育要体现政策自觉,要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去抓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党政主要领导要当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第一责任人,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保证教育投入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要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三实两创”活动,让“求实、务实、落实”和“创新、创一流”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使教育行业成为全社会改革创新的典范,力争“十二五”全市教育各项工作进入金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要突出教育工作者的主力军作用。牡丹江3万多名教师始终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突出贡献,将采取更有力措施,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推进落实教师绩放工资,保证教师平均收入高于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切实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由社保部门研究制定教师重病医疗的救助办法;开辟引进教育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加快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打造“名师”团队;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希望广大教师继续发扬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爱心为先,用良好的品德、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真诚的关爱,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
要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我市具有地缘、亲缘、人缘优势,正在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人文交流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把教育合作与交流作为人文交流的主要内容,不断拓展合作空间。
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分工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各级学校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上,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办学和管理水平。
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办好家长学校,动员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牡丹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求实创新、跨越争先,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