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信给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 两度叫嚣要制造爆炸案的嫌疑人被抓
一起没有造成实际后果的案件,却惊动了省委常委、杭州***王国平。嫌疑人胆大包天,公然威胁政府,叫嚣要在我市制造一起死亡十人以上的爆炸案件,目标是学校!恐吓一旦成为事实,后果不堪设想!专案组历时近六个月,顶住压力,与嫌疑人斗智斗勇,终于成功破获此案———
“若政府不给予自己满意答复,就会在建德市制造一起死亡十人以上的爆炸案件!”面对这样的公开叫嚣,公安部门全面介入。
2006年1月14日,省委常委、杭州***王国平收到一封匿名信,来信人声称对我市2005年某执法大队工作人员招录工作不满,认为相关部门在招录工作中不公正,要求在2006年3月31日前将招录的11名人员中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解聘,否则将在我市制造一起死亡十人以上的爆炸案件。
这一封恐吓信犹如一颗炸弹投入了平静的湖面,立即引发了强烈的震波。王国平***震惊了,究竟是谁发出的恐吓信?他会不会真的实施破坏行为?找出这个人迫在眉睫!
接到王***的批示后,市公安局即刻组成“1·14”案专案组开展侦查工作,杭州市局刑侦支队也派出精干力量赶赴建德。由于当时已临近春节,为防止打草惊蛇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案件保密要求特别高,侦查工作极为小心,专案侦查一直忙到除夕。期间,专案侦查人员分几组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一方面将参加我市2005年某执法大队招考的人员分层次展开调查,排查人数多达110多人。另一方面,侦查小组还针对匿名信上的蛛丝马迹展开了缜密的调查,走访了相关部门50余人了解情况。随着排查的深入,需要重点调查的对象名单也逐渐浮出水面。
“如果2006年6月30日前仍然不处理我所说的不公问题,那么我将在建德制造定向爆破案件,目标是学校!”这个声音再次出现,民警锁定目标。
通过前期的排查,专案组确定了姚某等五人为重点调查对象。专案组人员通过大量的工作,全面了解了他们的情况,但均未发现线索,案件侦查陷入僵局。更为严峻的是,4月17日,王国平***又收到一封匿名信,来信人声称自己是一名退役士官,在部队学了十几年的定向爆破,因不满我市某部门在去年的***过程中有虚假现象,以及另一部门2004年***事业人员中有不公正现象,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当兵的安置不公,要求杭州市委在2006年6月30日前对不公正的问题进行处理,并在相关媒体上进行报道,否则将在我市制造定向爆破案件,目标是学校!
两封信系一人所为,领导批示也接踵而至。此时,专案组同志倍感责任与压力重大。
专案组在对2000年以来的转业士官逐个进行排查后,发现有一名转业人员姚某的转业安置金39000元分文未领,据调查,此人对安置工作存在明显不满情绪。
综合几方面的信息,姚某的嫌疑逐步上升。经过调查,警方发现姚某个人情况与信件所反映的内容相符,并且他具有作案动机。同时,民警只在田坞路口的报刊亭内查到与“4·17”信件相同的信封,而姚某就居住在田坞,说明购买信封地点与姚某所具备的条件相吻合。通过对专案信封上的字迹与姚某的笔迹进行初步比对,基本可以确定专案信封上的字迹为姚某所留。
通过走访,民警还了解到,姚某平时在同事之间流露过一些不满情绪:他认为政府招考不公平,有身高不够的人被招进某局,而他身高不够却不能被录用,也公开表示自己要去信访。
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这个部队转业士官,直觉告诉专案民警,嫌疑人就是姚某。为铁板钉钉,7月1日晚,专案组经过周密的部署,在姚某工作单位办公室的电脑内查获了与“4·17”信件内容完全相同的文档。至此,“1·14”扬言爆炸案件可以确认系姚某所为。
“我当时是心情很差,很不服气,越想越气,于是就在单位电脑上打印了恐吓信。”凭空猜想的不公正,没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姚某一错再错。
锁定了嫌疑人姚某之后,专案组迅速进行了部署,及时采取布控措施,不辞辛劳、全力以赴查找姚某去向。7月1日,负责监控姚某的民警报告:当日下午2时,姚某驾车去兰溪摘杨梅,在返回途中,途经兰溪市西塘至下陈支线彭坑水库时坠入水库,造成乘客三死三伤。姚某交通肇事后去向不明,专案组迅速组织民警全力查找。7月2日凌晨2时许,姚某到市公安局投案自首。为了不打草惊蛇,先由交警部门对其交通肇事一案进行讯问,之后,专案组侦查员立即介入,对其进行突审。姚某很快交代了“1·14”和“4·17”案件全过程。
2005年9月,我市某执法大队公开招考工作开始,姚某此前当过协管员,清楚招考情况,他也非常想进入该单位,但因其个人档案内记载其身高只有160厘米(他自认为身高是162.5厘米),不符合***简章对身高要求在166厘米以上的条件,因此进不了该单位。而他却自认为部分录取人员的身高和他差不多,也不符合要求,却被招录了,所以他武断地认为政府在招录过程中不公正。因此,按他自己交代中所说,他当时心情很差,很不服气,越想越气,于是就在单位电脑打印了“1·14”信件,分别于1月7日和4月7日将扬言制造爆炸案的信件寄给省市主要领导。
姚某写信声称要制造爆炸案件,却没有准备过爆炸所需的物品器材,也没有造成实际的后果,但给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却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