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严歌苓:追忆似水《芳华》
【文艺星青年按】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担任编剧的电影《芳华》在前几日已经与广大观众见面。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芳华》,是严歌苓在四十余年后回望这段涵盖了她整个青春的从军经历后的作品。人民网文化频道邀请到了著名作家严歌苓,与我们畅谈《芳华》背后的故事。
严歌苓:大概四年前,冯小刚和我说他很想拍一个关于文工团经历的故事,他把他在文工团的经历以及对故事大致的设想告诉了我。我听完以后觉得这个故事就是我的故事,我对于自己在文工团的经历,特别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历深有感触。
严歌苓:大概两三个月。由于我当时去的是野战医院,对战争的全局不是特别了解,一个人的回忆不能代表一代人的回忆。所以在看了很多老兵的回忆以后,我重新把有关战争的地方写了一下。
严歌苓:《芳华》是冯小刚和我一块定的名字,特别能代表这篇小说。我们从那个年代走过来,《芳华》是对青春的一次怀旧和反思。我们的青春成长史和整个民族紧紧融合在一起,而且是平行的、相互映照的,我们无法从时代的大背景里脱离出去。
严歌苓:我很喜欢这些年轻演员的表演。在这些年轻演员里,我认为最突出的是黄轩和苗苗。苗苗演戏的爆发力很强。我看过黄轩的《推拿》,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片中的这些年轻演员确实演绎出了我们那个时代的风貌。
严歌苓:可能是。我从12岁就进部队,我觉得融入我们血液并成为肉体一部分的那种文艺气质和军人气质是难以模仿的,但这些年轻演员演得很好,现在看起来他们身上有那个味道。
严歌苓:《芳华》的主角是军人。他们经历过了战争,经历过纪律严明的团体的生活状态。
严歌苓:在我心中分数很高,但艺术不能用分数衡量。将我的经历用电影艺术来还原呈现,是有很多感情在里面的。
严歌苓
严歌苓:最残酷的东西就是有很多对女性的硬性规定。部队纪律非常严明,一天的时间都是被安排好的,早上出早操,然后练功,下午政治学习,晚上开会或者和乐。但大部分回忆是美好的。那时的年轻人有信仰,在这个集体中大家是超自我的,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诗意,这种诗意超越了日常生活。
严歌苓:我会告诉“她”,要更自我一点。
严歌苓:电影和小说体现的价值观是有普遍意义的。从古到今,经典文学作品在价值观上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虽然经历不同,但我们从英雄主义里提炼出的诗意,从成长过程中提炼出的诗意,对现在的人来说都是有共鸣的。
严歌苓:素材来源于我在文工团的集体生活。打个比方,一个画家要画出一幅油画,会积攒很多素写和素描——我的记忆就像画家的素写本一样,里面记录了形形色色的人。我们的团体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四川人和北京人,四川和北京是两个很有幽默感的地方,他们身上的幽默感让我一生受益。
严歌苓:我喜欢带着一双耳朵、一双眼睛,静静地观察。我的性格动中有静。我年轻的时候,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练功,不断地琢磨动作,很少参加聊大天,虚度光阴。我大概天生就是一个很喜欢独处、不断完善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