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眩晕能治好吗? 耳石症治愈方法仍在探索阶段

2018-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治疗好.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治疗好。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病因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临床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医学上“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那么,人的耳朵里怎么会有石头呢?耳石在人体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科学研究证实,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内耳分化出两个囊,即球囊和椭圆囊,因其结构上有“耳石”故名为“耳石器”,主要功能在于感知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体在静动态下的姿势及运动平衡。耳石器内有感觉细胞的聚集区—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层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着许多碳酸钙样的结晶,即为耳石,这就像一块蛋糕上涂着奶油,奶油上又洒满了巧克力豆一样,那么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

许多人只知道耳朵是听觉器官,出问题后会引起耳聋,其实,耳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感受着人体的位置以及运动的变化,是负责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在我们耳朵深部内耳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都有一种感受直线加速度的结构,叫囊斑,也叫位觉斑,斑的表面有一层耳石膜,上面有很多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它们在感受到人体的位置以及运动变化之后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大脑。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老年性的衰老退化、内耳供血不足、迷路震荡、中耳炎、耳部手术和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椭圆囊的囊斑发生蜕变,导致耳石脱落。在内耳负责平衡的三个半弧形的半规管与椭圆囊相通,半规管主要是感受旋转角加速度。当耳石脱落以后,可能会掉到半规管内,甚至嵌顿在半规管膨大端的壶腹嵴上,这时如果患者坐起、躺下或者翻身转头等头位改变的时候,耳石的移动带动内淋巴液的流动就会刺激壶腹嵴,产生剧烈的天旋地转的眩晕感觉。

目前有关耳石症的发生机理有很多学说,但至今仍属探索阶段,但耳石症根据可能的发病原因可区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类型,原发性多见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性而致耳石脱落沉积于半规管或壶腹嵴;继发性常于头部外伤、运动、手术刺激、乳突炎、病毒性迷路炎、突发性聋或梅尼埃病发作期等病理情况下亦可见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