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周如枚离婚】 梁从诫第二任妻子结婚时间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内容:梁从诫周如枚离婚,梁从诫由于一家三代都是清华人,在清华园里熟人很多,人脉关系极广.他当时的女朋友周如枚是周培源先生的长女.他们两人

核心内容:梁从诫周如枚离婚,梁从诫由于一家三代都是清华人,在清华园里熟人很多,人脉关系极广。他当时的女朋友周如枚是周培源先生的长女。他们两人的结合,把清华园里曾广为传颂的两组三角恋直接连接起来。很多人都知道早年梁思成、金岳霖都喜欢林徽因;周培源、陈岱孙都喜欢王蒂澂(据说当时是某高校校花,后来任清华附中英语老师)。

在梁与林、周与王相继结婚后,金、陈两位先生都终身未娶。更令人称颂的是,金岳霖与梁思成一家,陈岱孙与周培源一家,都亲密无间。梁从诫曾对我说过:“我是从小由金爸摸着头长大的。”上世纪80年代,在父母均已去世后,梁从诫就搬入金岳霖先生住宅。

一直照顾金先生起居,直到老人家辞世。清华园里盛传的“三孙”,即三位终身未娶的大教授,指的就是叶企孙、陈岱孙和金龙孙(金岳霖字)。解放初期,清华大学实行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叶企孙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陈岱孙、金岳霖以及梁思成、周培源等先生都是委员。同时,陈岱孙、金岳霖、梁思成还分别担任经济系、哲学系、建筑系的系主任,周培源任学校副教务长。可以说当时这些大教授都是清华的当权派。梁从诫与他们的关系都很亲密。但是他并未从中得到过任何特殊的照顾。这从梁从诫转系未成这件事上可以证实。

梁从诫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都是我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他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成果,使中国古建筑闻名于世。我国成立最早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和著名的清华大学建筑系都是他们创建的。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这项事业。梁从诫这个名字就寄托了这种期望。

原来我国在北宋时期曾出过一个名叫李诫的大建筑学家,他的名著《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学著作。梁、林将他们1932年出生的儿子取名为从诫,即师从李诫之意,这可见他们对建筑学的热爱,也表现了对儿子的期望。梁从诫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喜好美术、工艺及建筑设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确定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样式时,人们都知道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牵头设计的,国旗则在全国征求设计图案。当年才17岁的梁从诫背着父母也设计了一幅国旗图案应征,并从全国应征的2992份方案中被挑出,作为最终候选的38个方案之一。

后来,他曾把一本印有这38个方案的集子拿给我看。他的方案具体画面我现在记不清了。但我却记得集子中有一幅朱总司令亲自设计的方案,中间有一条较宽的黄道,象征着黄河。我想这本国旗图案应该还保存在他的家中。写以上这些是想说明梁从诫有学建筑学的强烈愿望和良好条件。

因此,他报考大学时的第一志愿自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系。但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总分比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低了8分,结果按第二志愿录取清华历史系。他当然深感遗憾,父母也有些失望。

不过清华历来有一项不成文的传统,即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自己觉得或者老师发现不适合学习现在的专业,可以自动或者接受劝告,申请转到别的合适的专业。只要双方系主任同意,学校一般都会批准。

如1930年考入清华的胡乔木(当时名胡鼎新)本来是学物理的,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发现他更适合学文科,便劝他转到历史系,结果为中共造就了—个大秀才。而1931年考取清华文科的钱伟长,尽管物理只考了5分,而语文却考了满分,中文、历史系争着录取他。

然而入学不久,他却坚决要求由文科转学物理。经过一年试读,终于正式转为物理系学生。结果钱先生成为中国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按照过去的传统,以梁从诫的情况,申请转到建筑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从1950年起,大学生也实行统一招考,统一分配。教育部规定,新生入学后,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转系转学。但对于哪种情况,才属于特殊情况,又缺乏具体标准。学校在讨论中,有人提出像梁从诫的情况算不算特殊情况,够不够转系条件。

据说,金岳霖先生认为,梁从诫专业课成绩很好,只是总分差了几分。他对建筑学有特殊的爱好和才能,学建筑学可以更好地发挥他的特长,应该批准他转学。但时任副教务长的周培源先生却认为,梁从诫的情况并不算太特殊。

类似他的还有一些,如果都批准,不符合一般不得转系的规定。听说,为此两人曾当面大吵,还拍了桌子。结果多数同意周培源的意见,梁从诫未被批准转系。其他一般申请转系的人也都被拒绝了。

梁从诫转系未成,情绪自然不好。我只得安慰他说:“你不能继承父母的专业了,但还可以继承祖父的专业呀!”见到周如枚时,我也跟她开玩笑说:“你爸也太较真了,对准女婿一点也不留情。”她说:“我爸就是一根筋。”

两个《人间四月天》

我与梁从诫同班同室,朝夕相处,很快就变得非常熟悉,无话不谈。从他那里我听到很多关于他父母的故事。

在谈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关系时,梁从诫说,徐志摩把他母亲诗化了,他爱的是诗化了的林徽因;而林徽因只是欣赏徐志摩的诗,并没有爱徐志摩这个人。梁从诫还把早年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情诗手稿拿给我看。我也不知道这些有没有公开发表过。

它如今可能还保存在林家后人的手中吧!梁从诫也讲到他妈妈很爱他,在他出生后,曾为他写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新诗。谁知时过七八十年后,有一部名为《人间四月天》的电视剧,竟然把这首诗说成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不知编剧者是无知,还是故意张冠李戴。

此事大大伤害了梁从诫的感情。2004年北大校庆时,我们班返校聚会,他曾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并说此剧对林徽因的表述有很多歪曲和捏造之处。他还讲到林徽因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热闹,好与朋友交往,讨论学术和文艺,也爱帮助别人。

她常说:“别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则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而他父亲梁思成却比较喜欢安静,不多说话,但有时谈吐也很幽默风趣。有一次同学聚会时,有人开玩笑说到“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时,梁思成接着说:“我却感到,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这话倒一点不假。林徽因曾被誉为“绝代佳人”,又被胡适称为“中国第一才女”。梁思成的许多文章著作都经过林徽因的修改润色。梁思成告诉梁从诫说:“我的文章中一些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你妈妈点的。”

梁从诫也谈到他母亲由于身体多病,一向健康不佳,有时心情不好,也会发脾气,训起他来很厉害,对别人有时也争强好胜、不甘示弱。他小的时候(抗战以前),家住在东总布胡同,每到周末,北平文化教育界的一些名流,如张奚若、金岳霖、陈岱孙、沈从文、萧乾等,经常聚集在他家客厅,高谈阔论。女主人林徽因自然成为这个文艺学术沙龙的中心。

先贤的风范和卓见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林徽因两先生都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全家即搬到清华园住。在清华学习期间,梁从诫曾几次带我到他家中玩。当时他家住在新林院8号。那是一栋新建的别墅平房,很漂亮。我去时,他父亲大都去学校或市政府工作了,只有母亲在家。当时林先生已年过45岁,而且久病在身,面容略显憔悴。但谈起话来仍很精神,并给人一种清新灵俏之感。

当时,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但她完全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同我交谈。当她听说我的老家在山西汾阳时,高兴地说,她和梁先生在汾阳住过好多天,在那里调查古建筑时,常常趴在庙宇的梁上,用手拨开密密的蜘蛛网,抹去厚厚的尘土,丈量古建筑。汾阳有价值的古建筑很多,汾阳的城墙也很雄伟。她和梁先生还写过一本《晋汾古建筑纪略》。

可惜当时我怕麻烦她,没有请她找来此书看看。她还称赞汾阳人吃饭很讲究,很会做面食。当时,我感觉她知识渊博,谈吐高雅,又平易近人,很喜欢和她聊天,只是不敢多耽误她的时间。现在看来,能够亲眼见到这位名噪国内外的“一代名媛”和“当代中国第一才女”,并直接同她谈过话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学生,竟能几次亲聆她的教诲,真可谓三生有幸。

1952年院系调整后,梁从诫与我都转到了北京大学,此后我就很少再去他家了。但还不时从梁从诫那里听到一些他父母的情况。特别是当北京大兴拆牌楼、拆城墙时,梁先生、林先生都坚决反对。

他们想不通,为什么经历了几百年沧桑的稀世古城,解放时好不容易从炮火中拯救出来,现在和平环境中,反而要被拆毁呢?为什么在博物馆的玻璃罩里要那么精心地保存几块出土的残砖碎瓦,而同时却要把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的这处雄伟的古建筑亲手拆得片瓦不留呢?他们为此曾多次痛哭流涕地向彭真市长陈述反对意见,并与他们的老友、当时主管此事的吴晗副市长进行激烈争吵。

林徽因曾明确地警告说:“你们今天拆毁了这些真古董,以后迟早会后悔的。那时再造的只能是些假古董了。”果然,近年来前门大街、大栅栏等多处古建筑被修复,永定门城楼被重建,听说还在收集北京城墙古砖,准备修复一段仿古城墙。

不幸林徽因先生一语成谶!而她在焦虑中一病不起,于1955年4月1日病逝。在丧妻之痛中,梁思成先生又成为批判“大屋顶复古思想”的重要靶子。“文化大革命”中,梁先生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严重迫害,并被遣送到江西某农场劳动,1972年病重逝世。

二战末期,梁先生曾阻止美国空军炸毁日本古都奈良、京都,日本人因此为梁先生铸铜像纪念。但在和平时期,却未能阻止拆毁北京城墙,这是梁先生至死引为遗憾之事。

创建“自然之友”

梁从诫1954年毕业后,曾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62年回到北京,在国际关系研究所从事世界史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梁从诫被诬为“梁三子”(保皇党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修正主义的苗子),进行残酷批斗,后下放到江西某“五七干校”劳动近10年。

1978年才回到北京,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创办《百科知识》及《知识分子》杂志。在此期间,有两次国外的百科全书访华团拜访邓小平,梁从诫全程担任邓小平的翻译。1988年,他毅然辞去公职,应聘到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1989年起,梁从诫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一届为常委)。

1993年开始,创建并领导我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他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对开展环保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为了环保,他在市内活动大多骑自行车,以致一次骑车去政协开会,竟被门卫挡驾。他为保护云南金丝猴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而向新闻媒体和中央领导呼吁;为拯救濒于灭绝的可可西里藏羚羊而致函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请其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绒贸易。

布莱尔当天即回信表示支持,并于次日与他会见畅谈。他多次在政协会上提出建议,将污染大户首钢迁出北京,如今终于实现。由于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卓越贡献,梁从诫曾获得国内外数十种奖项。但他还有很多有关环保的宝贵意见没能付诸实施,这有待他的继承者们继续奋斗。

梁从诫生前曾自嘲他们家“三代都是失败者”,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我却认为,他们家三代都是领风气之先,在不同领域都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只是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阻遏,他们的积极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已!在一个多世纪中,一家三代接连出了四位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声誉的名人,这更是不多见的。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1890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 梁启超像 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3年春由于妻子癌症复发病逝,梁极为伤悼,此后尿中开始带血。因不愿增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到德国医院检查。经名医克礼诊察后,发现是尿血症,但始终找不出病原所在。

此时的梁启超还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对病情还比较乐观。他在2月9日给长女令娴的信中说:“其实我这病一点苦痛也没有,精神气体一切如常,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出一个肾病变.

协和医院的大夫检查了好几天,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于是在3月16日动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能完全停止,协和医生只能做消极性防治,不能做积极治疗。后发现由于实习医生之误,为误将健康右肾切除。经名中医唐天如医治,渐康复。 1928年由于经历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湖等大悲之事。

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于1929年一月十九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之子。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 1962年与林洙结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梁思成 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

时任北京市副***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梁从诫(1932-2010),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委员、全国***常委,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

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梁从诫 梁从诫多年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曾参与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早期的筹备和编纂工作;1988 年转到民办的中国文化书院工作;1993 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

1994 年 3 月,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即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作为会长,梁从诫是“自然之友”各项活动及行政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负责人。五年来,“自然之友”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1.

中国首次开展了民办的群众环境教育活动,组织了向会员和公众普及环保知识的“绿色讲座”,听众超过两千人次。出版了近年来最受欢迎的环保儿童读物之一《地球家园》。

2. 首次举办了民间性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交流培训活动,两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到德国、荷兰就青少年环境教育问题进行参观学习。

3. 在中国首次进行了“报纸环境意识调查”。连续三年对全国主要报纸的环境报道进行了系统统计和分析,对它们的环境意识给予了科学评估。

4. 通过全国***等渠道,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涉及北京环境污染治理、江河源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建议。 5. 在中国首次组织志愿者自费到内蒙沙漠和陕北的植树活动,并多年坚持。

6. 为宣传保护野生鸟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组织了第一个群众性业余观鸟小组。

7. 积极参与并通过向中央有关领导直接反映情况的方式,促成了对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及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保护。

8. 在社会上积极宣传保护长江源生态及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羊)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积极支持了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建议并促成政府主管部门在保护藏羚羊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

9. 为保护生态资源,制止大规模猎杀野生动物的恶潮,99 年组织北京多家环保团体共同发“不买、不做、不吃野味”的倡议书。 10. 与国外环保组织和传媒进行了大量交流,宣传了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民间的环保活动。

此外,梁从诫个人还有以下活动: 1. 到各大、中小学作过近百次环保讲演,1998 年 7 至 12 月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了十年《人生热线·环保专栏》,取得很好效果。

2. 接受了上百次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采访,发表了十几篇有关环境问题的文章,通过传媒体了大量环保宣传。

3. 以全国***委员身份,在***八届四次会议上,作了《大声疾呼,加强环保》的发言,是历次***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大会发言:在历次***会上都提出了有关环保的重要提案。

4. 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曾代表自然之友和其他民间环保人士一道在桂林与他座谈;1998 年 10 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期间,曾会见他并以个人名义向他递交了要求在英国禁止藏羚羊绒贸易的公开信,布很快回信表示支持;1999 年 2 月应邀参加了欧洲议会绿党党团会议,在会上发言介绍了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民间环保运动发展情况。

5. 1995年,在东京获得由日本《每日新闻》和韩国《朝鲜日报》联合颁发的《1995 年亚洲环境奖》。

6. 由于梁从诫多年来积极参与了保护中国文物的活动,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1998 年被文物界推选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7. 1999年 7 月,由于在民间环境保护运动中所作的贡献,获得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颁发的 99 年“地球奖”。

8.1999年 12 月,为表彰几年来在环境教育和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贡献,梁从诫获中国环境新闻厂作者协会和国家林业总局先后颁发的“ 地球奖” 和“大熊猫奖”。

9. 2000年 8 月,梁从诫荣获 2000 年菲律宾“麦格塞塞”奖,此奖以菲律宾前总统命名,是专为在社会活动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而设,有的国外报刊誉之为“亚洲诺贝尔奖”。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这是一个注定要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时刻。 这一刻,“自然之友”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先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然之子”的梁从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这一刻,让整个环保界为之震惊、痛心。 国家环境保护部一位官员当晚就写下挽联:“奔走呼号,乱世红尘澄***;言传身教,民间环保第一人。

挽梁公羚羊车,观鸟组,活动有声有色;捡垃圾,植草木,心境无垢无尘。”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个人履历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之子。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1928年初,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197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出身梁思成 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

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参加中国营造学社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各种职位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参加各项建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委员会副***,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