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娅是考拉 刘希娅:从教材就是世界 到世界就是教材
今天的会议特别有格调,特别是这本《新校长》杂志,它让我们一看就感觉不是咱们教育业内人办的,不是他不内行,而是一看就知道他不是教书匠。因为这本杂志,这个会议多了许多格调,多了一份公平与正义,也多了许多教育的味道。
所以呢,我想在这样的平台上,就以“六年影响一生”为题,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到世界是我们的教材,和大家用更多的图片来分享我们的所思、所做和所感。从教育主体、文化特质和课程追求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教育价值取向:六年影响一生
“六年影响一生”是我们从教育哲学层面凝练的办学理念。就像今天的会议一样,我们的格调取决于我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都不要做“文件校长”,因为文件是对大家、对群体而言,而我们的教育是对个人而言。所以,我觉得大家都要更多地去追寻自己的教育哲学、学校的教育哲学。为此,我的思考如下。
第一,鲜明的教育价值取向“六年影响一生”,不是影响一次单元检测,不是影响一次领导考评,也不是影响一个区域的功利性评估,而是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所以,对教育更多了一份敬畏,多了一份虔诚。敬畏教育,虔诚地对待每个孩子,科学地去对待每一个细节和环境。
所以,我们在想学校是什么?学校就是一群人生动地共同生活的地方。教师是什么?教师不是卖教材的人,也不是卖弄教材的。教师是成年人的世界和几岁孩子们的世界相遇之后,共同走向新的世界的一个重要导路者。校长是什么?我认为校长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价值引领。
因此,在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抗争着的教育现状中,我们总在努力地从教法和训练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多一些潜移默化,多一些润物无声,我把它称为影响。也就是教育即影响,影响既是思想,也是方法。
那么,在这个价值取向之下,孩子的立场,孩子的体验,孩子的收获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一天清晨醒来和夜晚入睡前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能否从我到我们,这更是对我们校长,尤其是我们这个团队的考验与挑战。
为此,稳定的人文氛围将是检验我们价值取向落实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在谢家湾小学,我和我的伙伴们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人文氛围:“一生影响六年”;形成了一支“为了孩子一生”的教育团队,并使自己的一生与这样的理想相融,共同过一种有意思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这样一种价值追求下,我们力争培养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从未来社会孩子们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出发,着力培养孩子们服务社会的态度和能力。尤其是态度,我们感觉比能力似乎更为重要。所以,“六年影响一生”,它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联系,更是观念、方法、技术的内在关联。
文化特质: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第二,给大家汇报一下“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谢家湾小学的文化特质。我们首先征得了阎肃老师的版权同意,将这句话原汁原调在我们的校歌里呈现。因此,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朵朵放光彩”,他们首先得“红梅花儿开”。
那是我们的一种纲领,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立德树人”的前提。在我们的视野里,在我们的情怀里,在我们的世界里,孩子是校园的灵魂。因此,除了人文化与社会化,教育方法的人性化与个性化也尤为重要,却也尤为艰难。
当然,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一个转变,不仅仅是我们价值取向的一个弱势,更是我们与现实教育生态的一个博弈。这个过程中关系到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教师专业生活的改变,以及由教师专业生活状态的改变所带来的教育深刻改变。
为此,大家摆脱了一种职业化的消极状态,更多地是从自身主体性的内在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教育人生。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走向与孩子共同的文化和未来。所以,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成为教师们一种教育的生态方式。
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这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梦想。所以,尊重,并让孩子体会到尊重。大家走进谢家湾小学,你会看到每一个情景和角落都是为孩子而准备的。孩子们在那里都能找到一种归属感、互动感,能够找到一种生长感。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使孩子们主动参与,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地理解,在实践中可以应用。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使孩子们主动地学习成为一种常态,从他律学习到自律学习,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着力求索的方向和路径。
孩子们在社区实践活动中,将课本上所学进行综合运用。在各种职业模拟中作职业的规划。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和家长、老师一起做自己的人生职业发展规划,每一年可以有些调整。这样的过程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
当然,他们通过这样一些探索,最终还可以形成自己的小课题。有60%的孩子有自己的小课题,我参加了孩子们的课题报告会,他们很稚嫩地讲着如何去培养我们良好的书写习惯,讲着如何去节约零花钱,还有讲我们如何早上不睡懒觉等等。这些小课题,帮助了他们理解读书、研究、实践与思考的关系。
自信是我们很多年都着力培养孩子们的特质,应该说孩子们在认识自己、面对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肯定、相信自己。哪怕你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腰部以下完全瘫痪的孩子,他在学校也过得很自在,过得很自信。如果你们有机会去华润校区,你还可以采访他。
当你上课的时候,可能会有孩子说,王老师能不能借我三分钟,我要参加大队委竞选。我已经进入了第四轮的竞选,有500个粉丝了,能不能给我三分钟演讲?接下来他说我会送你一张我自己做的海报。在这样一种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中,自强是我们对孩子最后的记忆。希望他们保持积极乐观,最重要的能够脚踏实地和直面挫折。
那么这样一种状态给了孩子们更多机会。当宋祖英在重庆开演唱会的时候,邀请了我的孩子们和她同台演唱。十几万人的奥体中心,杨澜采访孩子们:“你紧张吗?”孩子们说,“不紧张。”问他,“你觉得你唱得好,还是宋阿姨唱得好?”孩子们落落大方地说:“因为好听的歌就是要和大家分享,如果可以,我能不能现场清唱一段?”清唱了《小背篓》,掌声如雷。
杨澜再追问他:“你唱得好还是宋阿姨唱得好?”他落落大方地说:“彼此彼此吧。”“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特质,我希望它也能成为孩子们的未来世界。
课程体系:解构与重构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谢家湾小学的课程追求。课程是联系我们每门学科以及生活方式的主轴。它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的老师、孩子就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致力于追求一种天天快乐、健康分享的状态。虽然有人说学习本来就是苦的,学习本来就是有压力的,但是如果能够痛并快乐着,我们应该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所以,课程,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思想、情感和步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和大家一起再一次温习一下我们熟悉的旧有课程。应该说,今年已经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它会倒逼着我们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回应和调整,但是我们看一看大一统的课程设置有哪些问题。第一,课程门类很多。我们几乎是全世界课程门类最多的国家,小学有十五六门,每天孩子们会在40分钟之间转换,要接受六七门课程。
第二,教材内容陈旧,交叉重复,脱离实际。大家看到的这个教材,是一个省的综合实践教材,四年级的内容和五年级的完全一样,从图片、标点符号到文字都是一模一样。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交叉重复,比如说《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中的毕业箴言和伦理感言,就是重复交叉的。我们通读12册所有版本的教材,把我们能找到的都进行了梳理,发现这样的现象非常多。
同时,再说教师,在现有小学里60%的老师没有相应的学科背景,我想在座校长的学校面临的情况也不例外。目前的教师团队首先来自于原有的师范生,而同时现在许多的学科并不具备高校相应的专业支撑,比如说《综合实践》、《科学》等等。
为此,我们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解构,解构之后建构了符合我们自己价值取向和孩子们终生发展的一个“小梅花”课程体系。大家看到的这个课程体系,是从学科课程、环境课程、社会课程三位一体来构建的。国家教材从原有的十几门调整为现有的五类,同时通过长短课结合的方式、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上午进行。不愿意跨学科的,仍然可以专职教育。二者结合,节约了30%的教学精力,提升了课程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二年级每天下午都不上课,全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则是在星期一、三、五下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五、六年级在星期二和星期四活动。这样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很好地适应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有100多个校团活动,由孩子们自由选择。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环境也是我们隐形的课堂。大家通过图片可以看到,环境中更多地给孩子们亲切感、互动感和归属感,包括墙上贴的瓷砖也是孩子们制作的,一块也不缺地贴在了我们的教学大楼上。还有我们开放的环境,我们的教学区大量使用落地玻璃,因为我们认为能够挡住他的眼睛,并不能锁住他的心。其实我们教学更多地应该是一种吸引,而不是一种锁住。
乐观前行
在变革实施的过程中,家长开始是反对的,但是后来都认同了。老师们的课程意识完全被激发和唤醒了,所以大家都开发了自己的课程,融合进国家的课程,从课堂的演变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教育价值的一种新的状态。下班了,放假了老师们都没有回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小梅花”课程体系目标和106节典型课例的整理。
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孩子们特别喜欢上课了。变他律学习为自律学习,主动了,开朗了,而且在和不同年纪的孩子接触过程中,他们的学业成绩不断地在提升。而且对课程的选择在中途是可以再改变的。大家能够有这样一种机会,得到一种展示和交流。
专家们也说,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只是给了自己太大的压力。领导们说要推广,但要如何推广?而当大家从“新闻联播”里看到之后,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众多地区的众多校长一起来追问,一起来讨论,怎么才能形成让孩子们既有童年,又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生活状态。这些讨论也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研究。
当然,以上汇报只是“六年影响一生”在课程这个领域的一些实施,也希望大家给我更多的思考。“六年影响一生”是我们的价值取向,“一生影响六年”,是我们一种终生不变的追求,邀请大家同行,谢谢。
会场答疑
主持人:谢谢刘校长的精彩分享。这里有一个新的问题,是昨天的演讲嘉宾黎加厚教授提出的。他说,刘校的做法还是有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这种改革需要改变的包括教材出版、教师评价等整个系统。所以他想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普世推广、具备可复制性并在现在的常态教学中呈现?
刘希娅:首先我是从中国国情中来的,我是中国人,谢家湾小学是中国的学校,所以不存在不符合国情。第二点就是大家或许觉得它不是一种常态,我想,大家从每周一到周五都可以去看,我们每一天的常态就是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