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雷锋之歌 关山 春天里的雷锋之歌(图)
关山,本名丁威,78岁,原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是我国首批5名播音指导之一,至今已播出和朗诵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数百部。他的《雷锋之歌》、《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等许多播音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曾影响了几代人。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在著名播音员关山的寓所,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近八旬,却精神矍铄的长者。当记者请他谈谈当年朗诵长篇诗歌——《雷锋之歌》的情节时,老人仿佛又回到了1963年的那个春天,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雷锋之歌》中与雷锋“交朋友”
提起关山的名字,不少人就会联想到二三十年前街坊四邻聚拢在一起、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长篇小说的情景。
1955年,他因为参加天津市第一届职工朗诵比赛而与广播结缘,转年便调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在台里,只有他一位男播音员,每天得录制20余套节目。关山说,当听到自己的声音将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演绎得生动鲜活,当得到台里同事乃至社会听众的充分肯定时,他便认定此生要将播音这条路走下去,要用自己最美的声音和最细腻的感情来诠释好每一个作品。
1963年,年仅29岁的关山就已经小有名气了。那年,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群众活动,贺敬之的长诗《雷锋之歌》就写于那个时期。据关山讲,当时电台文艺部的编辑将这首长诗急匆匆地交给他,郑重地告诉他,一定要播好。
关山说,雷锋的事迹在当时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了,但自己对其了解也仅限于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已有8年播音工作经验的他明白,想要读好作品,不仅要字正腔圆,要会用力用气,更主要的是得抓住神韵,而这神韵则是要靠大量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人物性格、事迹等等之后才能把握好。
关山赶快找来身边有关雷锋的所有资料,包括雷锋日记和各种报刊,只要有提到雷锋的,他都一字不落地仔细看。“我当年也是个热血沸腾的小伙子,看雷锋事迹的同时也深深受到了鼓舞,我觉得雷锋真是个好人啊!我比雷锋大6岁,也算是同龄人了,我觉得这种理解与敬佩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能与他相识,可惜……所以,我特别感谢《雷锋之歌》,是它让我和雷锋这个人物有了更近的交流与了解,我一定要做好‘雷锋精神’的传播者。
”
与贺敬之交流诗文词意
关山的夫人高琳回忆说,当初关山在准备录播《雷锋之歌》的时候,近乎于一种痴迷的状态。当时,关山的母亲正患严重的哮喘病,家人的全部重心都在照顾老人身上。爱人劝他,如果忙不过来就赶紧告诉领导换其他人去录制,可关山却坚持自己一定要录,“雷锋精神太感人了,我必须去!”结果,关山每天都是一边给母亲喂药,一边为录音做各种准备。练习时,他全神投入,满怀激情,时而激昂慷慨,时而黯然神伤。
关山说,在那一周的准备过程中,还有一段难忘的小插曲——自己和《雷锋之歌》的作者贺敬之互通笔墨。
在诗中有一段话,关山琢磨了半天也搞不明白。“年轻时的我性子急,也没多想,提笔就给贺敬之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没想到,他竟然很快就给我回信讲明了诗文的词意。”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关山慷慨激昂地一气呵成地完成了长达47分钟、一万多字的《雷锋之歌》。当走出录制厅后,大汗淋漓的他看到编辑们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水:“太棒了,太棒了!”
录制后的第二天,《雷锋之歌》在电台公开播放了。关山守着收音机静静地听着,“那一刻,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听众,我在捕捉一种力量,一种从声音中传达出的强大的雷锋力量,我感受到了,我知道自己成功了!”
在诗中觅知音
很快,电台就收到听众的几百封来信,纷纷表示受到《雷锋之歌》的感动,要求电台再次重播。不少兄弟电台也过来请求复制,再拿回当地播放。
有一次,关山正在一次公益演出中投入地朗诵,情浓时刻竟由于过度激动忘了词,他正不知所措,却听见台下几位观众念出了下一句,算是替他救了场。“我特别感动,倒不是说自己免除了尴尬,而是《雷锋之歌》那么长的一首诗,却有这么多人可以倒背如流,有这么多人可以在诗中觅得知音。”
关山记得,那阵上班的时候总会有人跑来告诉他,传达室有专门来找他的听众。“有的是喜爱文学诗歌的,想过来和我探讨;有的是迷上了朗诵,希望得到我的专业指导。”
这几十年中,关山因《雷锋之歌》与许多朗诵爱好者结了缘,“他们之中有小学生、工人和农民,很多人是想得到些专业启发,我都会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我觉得这是自己作为党的宣传员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