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曾国藩 南昌发现:陈宝箴曾携家人隐居新建县

2017-10-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昌发现:陈宝箴曾携家人隐居新建县南昌发现社会新闻还在南昌磨子巷租住了半年,去世后儿子陈三立将其葬在宅邸崝庐旁陈宝箴一家江西义宁陈氏是一个充

南昌发现:陈宝箴曾携家人隐居新建县

南昌发现

社会新闻

还在南昌磨子巷租住了半年,去世后儿子陈三立将其葬在宅邸崝庐旁

陈宝箴一家

江西义宁陈氏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从这个家族里走出了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等鼎鼎大名的人物。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曾在南昌隐居两年。

1898年,陈宝箴被罢免官职,黯然从湖南回到江西。他携家人在新建县望城镇青山村定居下来,在一座名叫“崝庐”的宅邸里过起了隐居生活。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等都在崝庐居住过,对这座老宅有着深厚的感情。陈宝箴去世后,就葬在崝庐旁,陈三立曾多次来昌祭拜父母。近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学者,揭开了义宁陈氏一段隐秘的家族史。

陈宝箴一家曾住在南昌磨子巷

陈宝箴是江西修水(旧称“义宁”)人,1851年乡试中举人而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江标、徐仁铸、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一道努力兴革,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使湖南在当时“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陈宝箴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1898年慈禧太后发起戊戌政变后,以“滥保匪人”的罪名被革职。心情郁愤的陈宝箴离开湖南,携全家回到江西老家。“本来他们打算前往庐山隐居,早先在庐山也买好了地,但卖家却赖账,陈家便来到南昌。陈宝箴一家在南昌磨子巷租了一套房子,住了大概半年。当时陈宝箴的孙子陈寅恪只有八九岁,后来他在回忆的文章中对磨子巷还有记述。”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江西诗词》主编胡迎建告诉记者。

在新建造崝庐隐居

据胡迎建介绍,1897年,陈宝箴的夫人去世,陈家回江西是带着黄夫人灵柩的。在磨子巷暂时安顿下来后,他们便四处寻找适合安葬黄夫人的地点,终于在今天的新建县望城镇青山村看中一块地。“他们将黄夫人安葬在那里,同时在附近建造了一座宅邸,既便于守墓,又能过上更安静的生活。”胡迎建说。

陈宝箴将这座新宅取名为“崝庐”。“崝”字有些古僻,同“峥”字。《淮南子》云:“城崝者必崩,岸崝者必陀”,实为才气、品格等超乎寻常而不平凡。可见陈宝箴将他的新居取名为“崝庐”,并不仅仅是把“青山”二字简单组合,而是用心良苦暗有所喻,意寓其处境及志向。

父子俩在夜间默默流泪

新建县长堎镇文广站站长胡啟鹏告诉记者,崝庐位于风景秀丽的新建县境内,自然环境非常好。关于崝庐的美景,陈三立在其《崝庐记》中有详细描述:“吾父既大乐其山水云物,岁时常留崝庐不忍去,益环屋为女墙,杂植梅、竹、桃、杏、菊、牡丹、芍药、鸡冠、红踯躅之属,又辟小坎种荷,蓄鯈鱼,有鹤二、犬猫各二、驴一。

楼轩窗三面当西山,若列屏,若张图画,温穆杳霭,空翠蓊然扑几榻,须眉、帷帐、衣履皆映黛色。庐右为田家老树十馀亏蔽之,入秋叶尽赤,与霄霞落日混茫为一。吾父澹荡哦对其中,忘饥渴焉……”

胡啟鹏说,崝庐是一座比较大的宅子,分前院、中院、东院、西院,中间有天井,里面是厅子和卧室。陈宝箴还自撰门联:“天恩与松菊,人境拟蓬瀛”。陈宝箴和家人在这里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他们不仅栽花种草,还养了不少动物,陈宝箴登上过西山山顶,饱览新建风光,留下了一首七律诗:“西山高处暮烟飞,绝顶苍茫入翠微。彭蠡连江烟漠漠,匡庐溅瀑雨霏霏。乘鸾仙子今何在,跨鹤王乔去不归。四望渺然人独立,天风为我洗尘衣。”

虽然表面看陈家人在崝庐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非常愁苦。夜深人静时,陈宝箴和陈三立父子俩经常点着灯,相对无语,默默流泪。

陈宝箴之死成谜

陈家在新建崝庐安顿下来,本打算过着清静安逸的日子,没想到1900年6月陈宝箴却突然去世。关于陈宝箴的死因,外界众说纷纭,一直以来有这么几个“版本”:其一,陈宝箴忽以微疾卒,享年七十岁;其二:慈禧秘密派人来到崝庐,赐陈宝箴自尽。陈宝箴自缢后,有人将其喉骨取出,奏报太后;其三:陈宝箴对当朝政局不满,吞金自杀。

“陈宝箴到底是怎么死的,到现在还是个谜,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得病而死。陈宝箴那时年事已高,再加上心情郁郁寡欢,染病不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并不像外界传得那么玄乎。”胡迎建对记者说。陈宝箴去世后,就葬在崝庐东北侧黄夫人墓左侧,随后,陈三立一家在崝庐守孝一段时间后,相继离去。

“陈三立的崝庐扫墓诗写得最好”

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悲恸不已,他将父亲安葬在崝庐旁边,然后返回自己的居住地南京。此后每到清明、冬至这些祭扫的日子,父墓之前,总能看到陈三立虔诚跪祭的身影。

“1901年2月,陈三立乘船经鄱阳湖到南昌扫墓,他悲痛异常,写了《崝庐述哀诗》五首,一个月后返回。1901年冬至期间,陈三立再度回到崝庐祭拜父母。1902年冬至,陈三立来到崝庐扫墓,返回南京时已是光绪二十九年新年。据我了解,陈三立前前后后到崝庐扫墓十多次,对父母的孝心可见一斑。”胡啟鹏对记者说。

陈三立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时,曾由徐志摩陪同拜访陈三立。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送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两人比肩合影,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陈三立一生写过很多诗文,有人说他写得最好的就是崝庐扫墓诗,既有对父母的深情怀念,又饱含家仇国恨。从这个角度看,崝庐确实是一个很有文化价值的地方。”胡迎建说。

陈寅恪在崝庐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陈宝箴的孙子,被称为“教授的教授”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也在崝庐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抗战胜利前夕,陈寅恪在成都所作《忆故居》诗序中提到了崝庐,诗中说:“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胡迎建说,“松门”是指上世纪20年代陈寅恪在庐山购买的松门别墅,“松菊”是指新建崝庐,“他十分怀念江西故居,特别是在颠沛流离的年代,思乡之情更加深厚。”

此外,1945年,陈寅恪在英国治病时作了题为《乙酉秋来英伦疗治目疾,遇熊式一君以所著英文小说〈天桥〉见赠即题赠二绝句》的诗,诗中写道:“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作者自注:“天桥在南昌城外。”胡迎建说:“尽管陈寅恪在北平居住多年,但对那里的习俗不了解,他喜欢听人读《天桥》,因为书中写到故乡的风俗民情,可见其对故乡是何等的一往情深。”

崝庐见证了义宁陈氏的一段家族史,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然而随着时代更迭、建设浪潮的掀起,崝庐和陈宝箴墓碑现在已不复存在。即便如此,每年仍有不少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崝庐旧址久久凭吊。(首席记者 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