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之死政治阴谋 雷洋之死:给真相一点时间

2017-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雷洋死了.他死在了被警方带回公安机关审查的过程中,被警方控制的理由是涉嫌嫖娼.这恐怕是这两天社交平台上最热闹的话题--"人大硕士""涉嫌嫖娼

雷洋死了。他死在了被警方带回公安机关审查的过程中,被警方控制的理由是涉嫌嫖娼。

这恐怕是这两天社交平台上最热闹的话题——“人大硕士”“涉嫌嫖娼”“孩子刚出生”,这些因素无疑让故事更具话题性。在许多人民大学校友群里,围绕雷洋死因的讨论彻夜不休。然而,除了昌平警方的官方回应,经历几夜风雨,有助于解答人们疑问的报道姗姗来迟。猜测、质疑、阴谋论,是许多讨论的主题。呼唤正义的口号在指间传播,传播真相的陈述却付之阙如。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发生了什么”,远比“为什么发生”要快得多,人们附加的情绪容易让传播脱离常态轨道。雷洋事件发生后,有人指出不该突出其身份和家庭背景,而应集中追究死因本身。这一观点固然没有错误。但不得不承认的尴尬是:假如雷洋不是人大硕士,假如雷洋不是一个刚做爸爸的年轻北漂精英,其遭遇被公众所关注的范围和速度,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情绪带动了对真相的追问,但情绪也可能带偏人们对事实的理解。

要解答雷洋到底为什么死,技术上不困难。不管他有没有嫖娼,有没有被冤枉,警方应当有相应执法记录,而且依据常识和执法规范看,现场的警察也不是一个。其次,通过法医鉴定,雷洋的医学死因也可以有确切结论。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且,走司法程序的时间往往比人们所期待的要长得多,在这种事实的空窗期,种种猜测才会肆意发酵。

雷洋的死亡不应该是一件离奇的事情。除非上面提到的几个环节被人为隐瞒或篡改,否则真相终究会水落石出。当然,仅凭新媒体上的沙盘推演,不可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人们更应当期待的是:详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以及具有公信力的官方信息。对前者,应当追求核心信息来源的突破,不止步于外围采访;对后者,鉴于现在该事件所激起的强烈社会反响,更高级别的公安机关和负有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理应站出来说话。

遗憾的是,在许多新媒体事件传播的初期,新闻当事人常常是缺席者。比如,在前段时间发生的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因为当事女生有限地接受采访,而其他目击者一时不知所踪,所以坊间出现了一种对新闻反转的忧虑。而对于雷洋死亡事件,家属仍然陷于巨大的悲痛中,或者出于其他原因暂时没有接触媒体,而且由于家属事发时并不在场,警方成为了最核心的当事人,因而,他们的回应备受关注,甚至被骂也就很正常。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人们对真相的渴求,权力机关应当转变思维,提高信息公开的效率。但是,人们也应当理解权力机关表态所应有的慎重。在人们等待真相的时间里,可能要经历公安机关对办案民警行为是否妥当的调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督促,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以及当地党政机关对事件的关切。这些权力内部的互相制约,能够让真相变得更加清晰,但是也注定其表态要比新媒体传播慢一拍。

2013年,加拿大华裔学生蓝可儿在美国一家酒店死亡,美国警方在4个月后才给出最终结论,其间经历了几乎是全球媒体的轮番拷问。即便如此,调查结果公开后,仍然有许多人不相信警方的结论。很多案件被传播后,经常有人给出一个自己乐意相信的故事版本,或者在权威消息来临之前给出一个自己的预设版本。在这种复杂的传播环境下,权力机关既不能做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也不能在没有调查清楚时就赤膊上阵。

真相需要时间,需要理性监督基础上的守候,新媒体再快,也需要等一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