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逝世 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郑杭生教授逝世周年追思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11月7日,“郑杭生教授逝世周年追思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各界代表在会上共同缅怀和追思郑杭生教授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总结和研讨郑杭生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气氛庄重而热烈。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主持追思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出席并致辞。郑杭生教授夫人宫延华女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原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原副校长杜厚文教授、荣誉一级教授邬沧萍先生,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杨瑞森教授,中国社会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王思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杨彦钧教授等参加追思会并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教授因在外地,委托洪大用教授宣读追思感言。参加追思会的还有全国社会学界同仁及郑杭生教授的子女,生前友好、同事和学生共一百余人。
靳诺书记指出,从1956年上大学开始,郑杭生教授一生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他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为中国社会学和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追思他高尚的道德品格,总结他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思想,缅怀他的学术和社会贡献,对于推动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对于中国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靳诺书记从四个方面回顾了郑杭生教授的贡献:首先,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富于远见和实干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填补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建设的空白,为健全学校学科体系做出了贡献;其次,作为校领导,他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敢于负责,努力推动人民大学外事、科研、人事、工会等方面工作的制度化,特别是为提升学校国际性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作为学者和教育家,他是中国社会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在多个领域都留下了丰硕的论述,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第四,作为学界领袖,他每每在重大关头坚定地捍卫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同时善于求同存异,善于团结不同观点、不同诉求的人一道前进,为创造中国社会学界和衷共济、团结向上的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靳诺书记还深情回忆了她个人多年来与郑杭生教授在工作上的亲切交往。
靳诺书记表示,郑杭生教授的逝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社会学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中国人民大学一定会继承和光大以郑杭生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一代老先生们所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继续保持以社会学为代表的一批学科的优势地位,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来告慰郑杭生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回忆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他与郑杭生教授交往的点点滴滴。他认为,郑杭生教授是一位对事业非常忠诚和投入,对研究和教学、对学生和学校都满怀热情,并且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对问题的认识全面、深刻而睿智,是一位高产的、涉猎范围非常广泛的社会学家,在学界和学生中深孚众望。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教授赋诗一首,寄托对郑杭生教授的追思:“缅怀好友郑杭生,德艺双馨主义真。斯人虽去精神在,激励学界后来人。”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杜厚文教授回忆了他与郑杭生教授之间的交往。他表示,郑杭生教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对待学术一丝不苟。他明确研究对象、指出研究重点、聚焦现实问题、富有现实关怀、注重队伍建设,为中国社会学学科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人正派、富有才华、充满生活情趣,在书法、音乐、太极等方面都有相当造诣。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邬沧萍教授表达了他对郑杭生教授的三个景仰:一是勇挑重担,把社会学学科办得有声有色;二是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社会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方面卓有见解;三是脚踏实地,毕生坚持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他对郑杭生教授的逝世深感悲痛和惋惜。
教育部原社科司司长杨瑞森教授以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回忆了他与郑杭生教授之间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他高度评价郑杭生教授的学风和为人,认为他学术上踏实严谨,生活中慷慨助人,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杨彦钧教授特别回忆了他与郑杭生教授在“五七”干校时一起劳动的故事,称赞郑杭生教授事业心很强、责任感很重,对朋友、邻居和周围的人都非常关心,在事业上卓有成就,同时非常接地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研究员与郑杭生老师相识36年。他忆及与郑杭生教授的初次相识,讲述在编写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社会学概论》过程中郑杭生教授对社会学学科高度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表达了向郑老师学习受益颇多的感激之情。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教授分享了他对郑杭生教授三个特点的认识:一是对人真诚,从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学者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学界团结的重要因素;二是在理论上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自觉,他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学学科的内容;三是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竭尽全力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始终热情地扶持中西部和边远地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表示,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理论自觉和社会学本土化两个方面的贡献非常突出;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严谨、逻辑清晰,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值得学习,他对社会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值得铭记。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教授对郑杭生教授的大家风范、学者风度和现实关怀表示钦佩,并代表社会工作界同行、朋友对郑杭生教授生前给予的多方面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郑杭生教授具有大家风范,敢于提出学派,为社会学的理论工作做出榜样,不愧为一代社会学大家;他在理论研究方面结合实际,对社会发展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治理思想,很接地气;他具有优良的学风,值得所有学者学习。
京东商城集团总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2级本科生刘强东委托同学侯耀东代为表达了对郑杭生教授的怀念。
郑杭生教授夫人宫延华女士对出席及因故未能出席的领导和嘉宾,对郑杭生教授生前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和学生表示感谢。她表示,郑杭生对工作一丝不苟,党和国家培养了他,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了他,自己为他感到骄傲。
郑杭生教授逝世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与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组织专门力量编辑完成了郑杭生教授生前计划的《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第五卷),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出版。追思会上为该书举行了简朴的发布仪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原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共同为该书揭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贺耀敏教授介绍了该书的出版过程。他表示,郑杭生教授具有广博深厚的学养、谦和厚道的品德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在郑杭生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第五卷)的出版表达了对郑杭生教授的怀念之情。郑杭生教授虽然离开了,但精神不朽、楷模常在。
在追思会后的学术研讨会上,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敏研究员、郑杭生教授的老同学董驹翔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行政学院、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三峡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委党校、河海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安徽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新华文摘》、《江苏社会科学》等4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代表及专家学者满怀追思与感恩之情,对郑杭生教授的学术思想展开研讨。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林聚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顾东辉教授等兄弟院校社会学院系负责人因故不能参会,专门致电表达了追思、感恩和学习郑杭生教授之情。
会议各项议程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建设规划,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感谢与会代表和各位因故不能参会的兄弟院校代表,表示将会与各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一道,继续推进郑杭生教授未竟的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