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与几位元帅的关系 叶剑英对刘少奇的恨

2017-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8年11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做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由谁担任第二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没有推荐提

1958年11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做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由谁担任第二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没有推荐提名,只是说"让别人干"。而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刘少奇却郑重地向党中央提出建议:按照惯常做法,毛泽东不连任,由上届国家副主席朱德继任顺理成章。中共高层领导和党外民主人士也普遍持这种意见。

1958年12月29日,朱德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提议以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此后,在一系列公开和私下场合,朱德还多次说过自己比毛泽东年长7岁,由他接替毛泽东任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并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

党中央接受了他的提议,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而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候选人。

1959年4月15日,在二届人大召开前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表态说:"朱德同志是很有威望的,少奇同志也是很有威望的。少奇同志在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又已经10年了。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适合,同时朱德同志极力推荐少奇同志。"毛泽东还特别赞扬朱德"肚量大如海",号召党内外人士都要向朱德学习。

彭德怀与刘少奇:刘几次当众批评了彭

1942年秋,刘少奇从华中到延安,经过太行山,曾经在北方局党校作过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当时的报告会由彭德怀主持。刘少奇在讲演中对北方局的一些工作提出批评,虽然毫不客气,但是道理明白,事实清楚,所以他结尾的话音刚落,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此后,在1943年太行分局召开的温村会议(全分局的高干会议)上,部分干部对北方局的领导,从方针政策到许多具体问题,都提出了意见,展开严肃的批评。由于彭德怀等北方局领导成员不接受批评,这次会议实际上无结果而散。随后中央把彭德怀等人调回延安"整风",于是在延安就有对彭的严厉批评。这个问题,直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毛泽东还把它作为彭与他不能合作的"罪证"。

然而对彭德怀冲击最大的是,1962年1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的文件,文件再次肯定庐山会议的反右倾斗争。据杨尚昆回忆,刘少奇曾在会上再次批评了彭德怀。彭得知此事后,还向人表示很不舒服,书读不下去,觉也睡不好。七千人大会结束以后,彭德怀立即动手把自己的一生经历,是非曲直,详细地写了一个书面材料,要求中央予以审查。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彭德怀《八万言书》。

贺龙与刘少奇:贺龙几次力挺刘少奇

自称"两把菜刀起家"的贺龙,对毛泽东是忠心耿耿。如当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江青的婚姻,除康生支持外,就只有贺龙支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功臣,毛泽东眼中最忠实的属下,却在毛泽东发动的"文革"中被打倒,并最终惨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文革"前,贺龙与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罗瑞卿等关系过于亲密,引起了毛泽东的猜忌,尤其是贺龙1964年9月在解放军政治学院说的一番话,毛泽东听人密报后耿耿于怀。

当时贺龙曾说:"你们为什么不请刘少奇、邓小平、彭真作报告,王光美也可以嘛。""要知道,现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总司令是刘少奇。"

此外,毛泽东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要贺龙批判刘少奇、邓小平,也遭到了他的拒绝。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期及会后,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连续召开党的生活会,解决所谓刘少奇、邓小平的"问题"。由于毛泽东已经点了刘少奇、邓小平的名,会议越开越不实事求是,上纲越来越高。贺龙对此很不以为然。

一次,毛泽东问贺龙:"你发言了没有?"贺龙说:"还没有发言。"毛泽东又问:"怎么不讲一讲?"贺龙把身体挺了一挺说:"报告主席,我上不了纲噢!"

不久,生活会不开了。贺龙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来看望的友人。有人问:"怎么不开了?"贺龙说:"再开下去不得了,还要上纲!"

陈毅与刘少奇:反对陈毅当元帅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了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成为华中战略区的一把手,1师师长粟裕正式成为他麾下的战将。刘少奇在新四军的时间并不长,一年后的1942年3月就奉毛泽东之命返回延安,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进入了中央核心领导层。但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就敏锐地看出了粟裕的出色才干。

离开新四军前的1月20日,他在华中局扩大会议总结工作时,给予了粟裕和他的1师非同一般的评价。他称赞说:"1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全军中以第1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建国后,刘少奇虽然短时间兼任过军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军队的具体事务,不久又相继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因此与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并未忘记这位老部下,在得知粟裕旧病复发时,特地偕夫人一起看望他。

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泽东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

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

其实,刘少奇对陈毅授衔提出异议,并非与他有什么大的矛盾,而是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显然,刘少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元帅的最后机会。

但这两次元帅人选最后确定的会议,周恩来均因正在北戴河疗养而未参加,当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主任征求他的意见时,周恩来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因为周恩来的坚持,刘少奇的异议未被书记处通过。

叶剑英对刘少奇的恨?

刘少奇(1898-1969)在延安先后与谢飞、王前、王健结婚。1947年在延安见到漂亮的王光美,没结婚就让她把铺盖搬来同住。1948年8月在西柏坡,50岁的他和27岁王光美结婚,二人相差23岁,王是他第六位妻子。文革中,身为中国党政二把手他被永远开出党、迫害致死,后平反。

叶剑英(1897-1986)1946年1月为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四年前,他和南方局机要工作人员吴博结婚。他对王光美似乎有意,但王无缘。当王与刘1948年8月结婚后,年底他在华北军大任校长与政委时,匆忙地和军大学员李刚结婚,这也是他第六位妻子,但1955年离异。文革后他曾一度当上了中国党政二把手,一直光棍,与王、刘关系变得很微妙。

也许,这就是众说纷纭的关于"叶剑英对刘少奇的恨"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