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山水 许钦松 大笔墨•大境界•大美之象——谈许钦松先生的山水画
许钦松 许钦松 大笔墨•大境界•大美之象——谈许钦松先生的山水画
2008年2月,许钦松先生应邀为人民大会堂万人会场外厅创作了巨幅山水《南粤春晓》,作品着力于建构一种“厚、稳、健、大"的意境,充沛着“气"“力"之美,意象宏大,苍茫浑厚,生机勃发,于雄奇之中又蕴涵细腻的情感。
其山水形象不是简单的自然物的再现,而是儒家“比德"美学观的呈现,境界着意于儒家“浩然之气"的审美价值指向——“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笔墨表达注重壮美而浪漫的意象,具有一种“宇宙意识"的大美之象。故而作品面世后获得了中国美术界的高度的评价。
许先生的山水画是以大笔墨写出的一种大境界,作品具有一种大美之象,其意象是通过陈子昂式的“念天地之悠悠"那般苍茫的境界而实现的,其审美价值指向先秦和建安风骨那样的大美之质。许先生的山水画多写气势恢弘的宏大气象,把浩大与深情集结于一,使人一眼望去,往往只见山势而不见笔墨。
因此,有人诟病其“无笔墨"。其实这是对笔墨本质的误解。许先生的笔墨是一种“大笔墨",它犹如万里长城的砖石,当人们放眼看万里长城时,见到的是它回旋于山势的宏伟气象,很难看清那一块块的砖石。
但是,如果没有了那一块块的砖石,万里长城的恢弘气势由何谈起。这就是说,许先生的笔墨重在画面境界的生动勃发而不在于小桥流水般的细微刻画。然而,当你仔细观看画面中的微观笔墨,即可发现,不仅笔法上极守法度,而且笔笔具有生动勃发的特质。
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微观笔墨集结在一起时,所具有的审美气息、精神格调乃至势态韵味,都与通篇画幅的审美气息、精神格调乃至势态韵味一致性,其来龙去脉有条不紊,精神抖擞中气脉贯通,和谐适目。
可以说,许先生对笔墨的理解不是表层的,而是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上理解了笔墨精神——“朴散为器",所以,我们绝对不可对他的“笔墨"做简单的判释。
许先生极为重视中国古代哲学在绘画中的作用,但并不忽略、轻视甚至排斥感官的作用,而是通过对“大笔墨"的构成,追求“宇宙意识"观照下的"诗意情怀"。他的作品构成了一种令人沉迷心醉的图景:浪漫而壮丽,绰约而多姿;造境迷离奇幻:有皓月临空如万古明镜,有流云如浩淼湖水波光滟滟;行笔沉着痛快,疾徐有致,气象的刚健、峻朗之态与笔势、笔意的婀娜意态相融成趣,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整体美,回旋着一种纯粹的中国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具有视觉听觉化的特殊的美。
其意态、品格、境界,或如屈铁沉凝,或如闲云出岫,或如怪石峥嵘,或如风摇花影,已经全然达到了所谓的“心中无笔、手中无笔,惟在意象"的境界。
许先生的山水画不仅在“大笔墨"上将画面气息张扬得如英雄舞剑,符号具有“气"、“力"、“情"的语言形态,而且在“小笔墨"中尽量释放出自身内在的生命活力,将其处理的极得骨强、筋健、血活之法,有情有味,不仅具有回翔顿挫之姿,而且颇具酣畅、洒脱、瑰丽之气,充满着特殊的情感符号属性,具有"带燥方润"的美感,是有灵魂寄托而显现一定精神特征的活物。
他的作品,无论是大笔墨还是小笔墨,其笔法皆有翩翩欲飞之势,总体感觉都是大意象的构成,气象峻伟而雄强。故而,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通过直观感性的中介,在自我的审美心理中唤起一种与它的力结构相同的力的样式。
许先生曾长期从事现代版画创作,其“诗意情怀"自然地体现在他对现代版画构成原理的分析、研究与探索、实验上。他的作品比较重于章法结构的"妙运",但最终起作用的仍然是宋学中的儒家气息。他很清楚,章法结构若于儒家修养功夫欠失,作品便失骨骼,一旦无骨骼,作品的血肉丰神也即皮将不存。
另外,他在用笔上讲究“以笔拟刀",线条如凿似冲,具有劲、健、辣、涩等特征。古人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此谓之五美,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他的作品,正是在“以笔拟刀"之中,暗合了此五美,让人观之精神一振。
许先生在创作山水画时持有三种态度:一是"述"。他通过学习传统,把握先贤作品中的“明明之德";二是“疏"。这是宋儒“格物致知"意义上的“行万里路",即读书、写生式实证前提下对先贤的思想和作品中的义理有意味的提升;三是“作"。
即通过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升华而将传统今用。故而他的山水画,以“宇宙意识"为中枢,将天道、人道、技法三极并建于一,表述了儒家哲学“君子比德"的大美之象;以“诗意情怀"为引导,将“大笔墨"与“小笔墨"运用的相得益彰,表达了对自身在自然、社会环境中生存状态的一种理想化的生存感觉。
其山水创作,不仅仅是关心对笔、墨、点、画的审美感受,而更关注对自己内心情感、情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准确把握和展示。
具体而言,就是自己对这种情感、情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自由抒发的新的发现以及新的体验。所以,他的山水画,既是一种儒家哲学以艺术的社会功能为主体,张扬“宇宙意识"的大美之象;也是一种自我生命形态与自我生命方向“诗意情怀"的独特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