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王文鹏 【秦腔名家】《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简介》(一、二、三)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民国时期和现代著名秦腔须生.陕西长安县曹村人.自幼家贫.1932年十四岁时,入甘肃平凉"平乐社"第二期学艺.聪明智慧,刻苦勤奋,十六

    民国时期和现代著名秦腔须生。陕西长安县曹村人。自幼家贫。1932年十四岁时,入甘肃平凉"平乐社"第二期学艺。聪明智慧,刻苦勤奋,十六岁就能主演《全家福》《八件衣》《卖画劈门》《大回荆州》《王子夺魁》等戏。

一年后,又演出了文武并重的折子戏《临潼山》,名声大震。1935年随剧社赵郑的演出,报刊评论:"闫更平饰《临潼山》里唐公李渊,身架英武洒脱,表演真切细腻,唱念豪迈有力,功底深厚扎实,才华出众。

"从此便声震陇东。1941年离"平乐社"回西安,在关中搭班。1943年参加泾川"易风社",当时泾川县长欲将"易风社"据为己有,改名"泾川剧社"。拟重金聘他为社长,除少数主要演员外,其余人等一律开销。

受到闫更平断然拒绝,当即率领他的师兄弟们离开泾川。后到平凉租赁戏箱,恢复"平乐社"。不料平凉的***县党部书记,与泾川县长串通一气,诬他要率剧团投奔八路军,将他下狱监禁。他坚定不屈,绝食成疾,以表抗拒。

后经多方出力营救,才得出狱。1945年在华亭县的"正声社"任社长。1948年入兰州"京华剧团"。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四军十二师文工团。1952年回陕,入"明正社"后转入咸阳专区文工团。

陕西省秦腔实验团。1955年随团进入陕西省戏曲剧院。闫更平戏路宽广,文武全能,唱做皆好,黑白、靠甲各自传神。唱腔刚劲豪迈,自成风格。一生会戏百余出,传统戏和现代戏均能。

他的拿手戏《祭灵》《临潼山》驰名西北各省。《祭灵》挂白须,穿白袍,头上扎白绒球,手换白孝绸,台步营劲,周身颤抖,须袍、球、绸浑舞一体,熬时好看。《临潼山》挂黑鬓、扎大靠、顶盔蹬靴、身架刚劲,英武悲壮。翻"硬折子",起"飞脚",劈"双叉",干净利落,熟练自如。这种以唱工为主的靠甲戏,现在能演者已为数不多了。

    闫更平一生恭谦好学,博徕众长,业务上从不满足。他为了更好掌握帽翅技巧,特意把山西闫逢喜请到家中传艺。为进一步演好《徐策跑城》他专门拜访周信芳虑心求教。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向粤剧的马师兽,昆曲的周传英等名家求教。

学习他们的鬓口、水袖、台步、身怀绝技,用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他从不以自己是名演自踞,只要见到别人有长处,他就去学习虚心求教。他年逾花甲、退休在家,仍不忘钻研艺术。

一年山西晋城蒲剧团来西安演出,一位三十来岁的演员演出"麒麟"名剧,他十分欣赏,场场观看,像小学生似的请人家给他说戏,并请回家中热情相待。他昼学夜练,十分忘情。闫更平对于后生晚辈,十分关怀,乐于指教,贠宗汉、焦晓新、白贵平等都曾授教于他。1982年病逝,终年64岁。

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简介(三)

闫振俗(1918——1990)

    秦腔演员。工丑行。自幼家贫,11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先学须生,后因嗓子倒仓,改习丑行。1935年后,陆续辗转入蒲城竞存社、陪风社,西安正艺社,***22军剧团、17军猛进剧团。

1948年回家务农,做小本生意。解放后,参加三原明正社,又随团并入咸阳专区文工团,后转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又随团并入陕西省戏曲剧院。少时聪明过人,很快随从启蒙老师高天喜学会《新审判》、《劝新郎》、《看女》、《小姑贤》等戏。

既演官衣方巾丑,又演彩旦浪子旦,表演独特,不落俗套。演出的剧目众多,主要有《两颗铃》、《李双双》、《夺印》、《练印》、《刘巧儿》、《十五贯》、《连升三级》、《屈原》、《法门寺》、《周任回府》等。

代表剧目为《杨三小》、《教学》、《看病》、《打城隍》等。其表演特点幽默而严肃,冷峻而热烈。嘴上功夫颇佳,带有须生念白的功底。讲究运用突出的外形特点表现人物的个性。所演《两颗铃》中的少将特务103 ,《夺印》中的陈景宜,《刘巧儿》中的王寿昌,虽都走跛子步,但各不相同,有的是用"栽蹄跛",有的是用"提跨跛"等。

为了演好103伪装卖烧鸡、熟悉生活、掌握人物性格和语言,他拜西安一位卖烧鸡的老者为师;为了练好跛脚,他与骨科大夫交上了朋友。

排练《十五贯》时,专门买了只小白鼠,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动作,从而启发了他用手、眼、腿、脚的小动作来刻画人物,塑造了一个浑身鼠气的娄阿鼠。他演《窦娥冤》中的张驴儿,运用了稍子功的技巧,这在丑行表演中是很独到的。

他演的许多角色所用的道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并有新的创造。如《教学》一剧,他做一副能上下摆动的发辫子,增强了演出效果。录制的盒式录音带有《教学》、《杨三小》、《看病》等,在音像市场十分畅销。

只要一放他的戏,听者三五成群,驻足不前,有人赞曰:"随便抓哏,形象古怪,思想机智,滑稽可爱。"他聪明好学,随机应变。平日善于观察时俗环境,编演了反映土改、抗美援朝、新婚姻法等内容的快板剧。

并制作了许多奇形怪状的花盆、手杖、小凳、烟灰缸、衣架等根雕艺术品,上面雕刻着各种动物图案,有的奋蹄奔驰,有的张牙舞爪,有的展翅翱翔……这些都是他的灵感所为,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的舞台表演艺术想象。

他曾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1960年与人合作编写的《送猪》获剧本、导演一等奖。1980年退休。仍然应酬各种艺术活动,舞台演出亦很频繁。

他幽默风趣,乐观豁达,即使在生命弥留之际,仍然以达观之态留下遗命诗:"年过七十是大寿,儿女孙子全都有,工资虽少将就够,清贫生活佛开口,地球本是一堆土,有来有往是轮流,如果来了都不走,压扁地球没处蹴。"曾任陕西省秦腔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民盟会员,陕西省剧协会会员。

宋上华(1918-2003)

    陕西长安人。12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名家陈雨农、党甘亭。工花旦、青衣。1940年以后成为名闻西北的著名演员。他的嗓音条件好,唱腔清澈自然,朴实醇美,尤长于做工戏,细腻柔和,活泼大方,塑造人物,往往高人一等,个性鲜明,风韵独具,如红娘的乖巧伶俐,焦氏的泼辣善变,刘翠屏的文静端庄等,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艺术风格自成一家。代表剧目有《拷红》、《龙门寺》、《杀狗劝妻》、《拾玉镯》、《殷桃娘》、《游龟山》、《盗虎符》《韩宝英》等。

1932年、1937年曾先后两次随易俗社赴北平演出,获得赞誉。1952年获全国戏曲观摩大赛演员二等奖,曾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政协委员等。**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导演。

张新华(1918—)

    又名张正麟,长安县子午街道西王村人。1931年进西安正俗社学艺,主工小生。曾先后在兰州、平凉等地演戏,1949年到西安尚友社(现市秦腔一团),著名小生演员。他的行腔韵辙规范,做工非常讲究,稳而不滞,帅而不飘,一招一式都寓以美的追求。

其功底深厚,能适应小生行当中的各种角色。无论是《西厢记》中风流多情的张君瑞,还是《游龟山》中英俊侠义的田玉川,以及《黄鹤褛》中英武傲骨的周瑜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诚挚憨厚的梁山伯,都能演得十分生动感人。

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荣获演员三等奖。他扮相英俊,功底扎实,表演潇洒脱俗,文武不挡,在三十出头就已名扬陕甘地区,主演的戏有:《快活林》、《摩天岭》、《吃鱼》》《拷寇》、《抱妆盒》等,深受观众欢迎。

    一九四九年入西安尚友社(今市秦腔一团)。至1991年抱病前,他一直活跃在观众中,在戏曲舞台上奋斗了六十个春秋。一生所演文戏、武戏包括传统戏、现代戏有一百多本(折),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卓有光彩的艺术形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游龟山》《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白玉楼》《棠棣之花》《黄鹤楼》等不下十数个。尤其是与已故著名旦角肖若兰合演的《游龟山》,一个英俊潇洒的田玉川,一个柔媚多姿的胡凤莲,阳刚之美与阴柔之妙,珠联璧合,流光溢彩。

他主演的《黄鹤楼》,剧中周瑜的坐帐、逗马、舞翎子等一系列表演动作,稳健大方,刚柔并济;再加上那一段有名的道白:"想当年,赤壁鏖兵,火烧战船……"他念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使东吴大都督雄姿英发、儒雅豪壮的英雄形象活现在了舞台,难怪观众要送他一个"活周瑜"的美称。

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尽那时评奖机会不多,但他仍获得了一连串的殊荣,有:1955年西安市戏剧汇演演员一等奖,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1964年西安市现代戏汇演演员一等奖。

    张新华先生年轻时练功十分刻苦,一天演几场戏之外,还要插空子练几趟功,并且见戏就学,学了就演,因此在戏曲的"四功"、"五法"等基本功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还拥有许多本行当的拿手戏。

经过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锻炼,他不会但会戏很多,而且所演的许多戏都能爆发出一定的光彩。正由于此,他才跻身于秦腔名艺人的行列,才衷心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些成绩的取得,得之于他的敬业精神和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说说宁夏秦腔界的"四块金砖"

丁醒民(1919—2007)

    男,汉族,籍贯陕西户县,**党员,1988年12月获国家一级演员职称。

1930年在陕西户县忠盛民乐学社学艺,1933—1939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演出,1939—1949先后在宁夏、甘肃的剧社任演员、社长、团长,1949—1986在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副团长、艺术顾问,1986.11退休,1991年转离休,2007.6.7于银川逝世。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主工文武老生,在《金沙滩》中饰杨继业,《辕门斩子》中饰杨彦景,《四郎探母》饰杨四郎,《十五贯》中饰况钟,《戚继光斩子》中饰戚继光,《周仁回府》中饰周仁,《软玉屏》中饰丁守梅,《五典坡》中饰薛平贵,《杀庙》中饰韩琪,《逃国》中饰伍员,《回荆州》中饰刘备,《五丈原》中饰诸葛亮,《赵氏孤儿》中饰陈婴,《血泪仇》中饰王仁厚等230多本(折)戏中担任主角或导演,在宁夏秦腔界被誉为"四块金砖"之一。

1952年在人民剧团获工作模范奖,1955年在甘肃省戏曲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和金质奖章,1962年在宁夏秦腔剧团获甲等工作模范奖,1974年获先进生产者奖,1979年被评为宁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文化系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1980年被推选为银川城区第四届**代表,1983年被推选为自治区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先后任宁夏文联委员、宁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91年被批准享受地厅级政治生活待遇,1995年,在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和寿星奖。

    秦腔著名二花脸,陕西长安县郭杜镇村人,自幼家贫,1932年12岁入"秦钟社"学艺,后又进入"牖民社"。曾先后在甘肃西锋"景化社""光武剧团"从艺。1953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工二花脸,兼演大花脸。

1954年参加西安市戏曲界年终汇报演出,饰演《戚继光斩子》中的倭奴帅,获配角奖。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忠王李秀成》一剧的演出中获演员三等奖。

1961年西安市老艺人会串演出,他以拿手戏《取长沙》参演。由于功底扎实、善于密切结合剧情,突出地塑造人物,获得好评。他能充分发挥传统表演程式,尤其是他的"打牙花"的绝活,身为步态,眼神以及唱白处理,使所演人物性格突出,具有深设,使魏延的形象活灵活现,被人称为"活魏延"。

他一生塑造的人物众多,如《过巴州》的张飞,《玉虎坠》中的马武,都受到观众和行家的好评。此外,陈西秦在《铡镁案》中饰演的包公,《周仁回府》中饰演的严年,《抱琵琶》中饰演的王延龄,《火焰驹》中饰的艾谦都很成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陈西秦现代戏演的也不错,为《沙家*》中的胡传奎、《****》的特务王彦新,《铁*战士》中的华尔盖,《**府座山雕》中的座山雕,《红鹰》中的马五十六,《金少江畔》中特派员,《血泪仇》中的伪结长等等。

一个个人物都演的有棱有角,表演大方,表情丰富,生劲逼真。陈西秦最善运用眼神,在他扮演的人物中演戏较为丰富,是塑人物重要**之一。1986年病逝,终年66岁。

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简介(三)

高登云(1921-2005)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原陕西省文史馆名誉馆员。九岁师从梁德旗、黄育生先生为师,专工文武小生。高登云先生从艺70余年,演出了《激友》、《打柴劝弟》、《杀狗劝妻》、《拷寇》、《抱妆盒》、《黄鹤楼》、《打黄盖》、《伐子都》、《长板坡》、《玉堂春》、《翠屏山》、《回荆州》等众多秦腔剧目。

他扮相潇洒飘逸,声情并茂,嗓音嘹亮,唱表皆优,尤以哨子腔和功架戏见长,有"铁杆生"、"鞭子生"之称,被群众誉为"活周瑜"、"风流吕布",在陕西关中乃至西北地区颇有影响,深得观众厚爱。

高先生暮年一直致力于秦腔脸谱的研究和绘制,他凭藉数十年舞台演出的实践,查阅大量资料,精心绘画出一千三百多幅脸谱,填补了秦腔脸谱艺术资料库的缺失和空白,并被选送到国际舞台艺术节展览,并著有《秦腔脸谱浅谈》一书,为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说说宁夏秦腔界的"四块金砖"

杨觉民(1921—2006)

    男,汉族,籍贯陕西长武,民革会员,1988年12月获国家一级演员职称。

1935—1949在觉民学社任演员,1949—1969在人民剧院任剧务股长,银川剧社社长,银川剧团剧务科副科长、科长,宁夏秦腔剧院二团业务秘书,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1969—1972在银川市糖业烟酒公司任职员,1972—1986在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艺委会副主任,1986年退休,1993.4转离休,2006.9.6于银川逝世。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主工文武小生,共上演的剧目有162本,其中主演的剧目有112本,代表剧目62本,在《黄鹤楼》中饰周瑜,《蝴蝶杯》中饰田玉川,《周仁回府》中饰周仁,《十五贯》中饰熊友兰,《卧薪尝胆》中饰勾践,《坐窑》中饰吕蒙正,《软玉屏》中饰秦一鄂,《西厢记》中饰张生,《杀狗》中饰曹庄等,在宁夏秦腔界被誉为"四块金砖"之一。

    1958年在西北戏剧汇演中,他在《人间天上》饰演陈大勇的唱段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发行全国,1959年在第七期《戏剧报》上对他的事迹做了全面介绍,《宁夏日报》、《宁夏画报》等报刊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多次报道并配发剧照,1993年被批准享受处级政治生活待遇。

樊新民(1922---1989))    现代著名秦腔丑角演员。陕西蓝田县孟村人。**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35年入易俗社第十一期学生,师承秦腔名丑马平民,刻苦勤学,精益求精。

13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马平民,工丑。戏路宽阔,方巾、官衣、小丑、彩旦均精。以文丑擅长,表演在继承马平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苏牖民、汤涤俗等名家的特点,诙谐逗趣,滑稽幽默,不落俗套,不墨守成规,善于表演和刻画人物,自然朴实。

如在《游龟山》中,他前饰卢世宽,后演董威,前者一副仗势欺人的****相,后者则是一副谙于世故的老谋深算之态,人物形象毫不雷同。成名以来,先后塑造了晋信书、蒋干、崇公道等身份不同,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是秦腔艺术史上继马、苏之后的又一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官衣丑,造诣深邃,表演深刻,人物栩栩如生,念白和唱腔,精彩绝伦,流传广泛。

其他如方巾、小丑、媒旦等各类丑角,均有所长,演出剧目达百余出。

代表剧目有《三滴血》、《游龟山》、《玉虎坠》、《劝新郎》、《群英会》、《柜中缘》、《烙碗计》、《连升店》等。1956年荣获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表演一等奖。《紫霞宫》的宁知县,《蒋干盗书》的蒋干,《学金冠》中的李入,《三滴血》的晋信书,《玉虎队》的贺其卷,《柜中缘》的淘气,《三打祝家庄》的阮小三,均受观众好评。

尤其是他扮演的蒋干最为传神,在盗书的整个过程,全部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特有的台步来完成,在账内账外的特定环境中,总是提心掉胆,小心应酬,又要表现出落落大方,不失儒家风度,恰为其分地塑造了蒋干灾个自作聪明,又被周瑜所利用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连什店》里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先踞后恭的势利小人的店主形象。

在《一字狱》中扮演的刁迈朋,《三知己》中扮演的周延入,《夺锦楼》在扮演的万花楼,都有独到的楼精彩表演。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表演逐见成熟,1952年参加全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公,在《游龟山》中扮演董威,受到好评,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他在《游龟山》中学业创见两个角色,先卢世宽后演董威,获演出一等奖。

1957年在戏曲艺术片《火焰驹》中扮狐假虎威的有人王强,活灵活现,1959年在《三滴血》中扮演晋信书,获得更大成功,戏剧大师田汉,梅兰芒以及评论家马少波、颜长珂、都撰文表扬。

在现代戏《夺印》中扮演陈瘸子,《沙家兵》中扮演刁生一,《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座山雕,都么得成功,受观众欢迎。

  樊新民继承与平民的艺术风格,人称"马派名丑",但他不墨守成规,能广泛吸收,博采众长,深入研究人物,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他造出"丑而不俗"的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成为当代著名的丑角表演艺术家。1989年病逝,终年67岁。

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简介(三)

李林平(1922—2004) 

    男,汉族,籍贯陕西长安,**党员,1994年11月获国家一级演员职称。1931年到平凉平乐社学戏,主工文武老生、红生,1934—1946奔波在平凉、河南、固原、泾源等地演出,任演员、教练,1946年在固原社教剧社任副社长,1952年在银川人民剧团任演员、团长,1958—1964在宁夏秦腔剧院一团任团长,1964—1972在宁夏干校集训班,1972年回宁夏秦腔剧团任教员、演员、导演,1987年退休,1990年转离休,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2004.

10.14于银川逝世。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主工文武老生、红生,在《出五关》中饰关羽,《走麦城》中饰关羽,《斩颜良》中饰关羽,《烈火扬州》中饰李庭芝,《回荆州》中饰刘备,《五典坡》中饰薛平贵,《西吉滩》中饰男主角,《杨乃武与小白菜》中饰杨乃武,《快活林》中饰武松,《摘星楼》中饰黄飞虎,《黑旋风李逵》中饰李逵等100余本(折)戏中担任主角,同时导演、改编、移植了《人间天上》、《西吉滩》、《田螺姑娘》、《冰玉缘》、《卧薪尝胆》等50余本(折)剧目,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如王志杰、许九如、贾文兵等都成为了国家一、二级演员与导演,在宁夏秦腔界被誉为"西北第一红生"。

 1953—1956连续三年被评为工作模范,1955年在甘肃省戏剧会演中获演员表演二等奖。

马振华(1923——1969)

    民国时期秦腔旦角演员。工花旦。陕西蓝田县人。小名家声。幼年家贫,在理发让当学徒,被戏剧家惠济民慧眼识才,收为入室弟子,亲传技艺,精心教学,倾囊以授。一手把他培养为一名出色的花旦演员。

学艺期间,跟随惠济民曾在富平"正风社"大荔"牖民社"等戏班边学艺边演出,很快脱颖而出名噪三秦。出师后到各地搭班,先后在汉中"天汉社"渭南"庄正社"高陵"化民社",西安"晓钟社",三原"明正社"等戏班,为台柱花旦演员。

马振化扮相俊美,身材适度。娇柔端庄,天生丽质。每一登台,光彩照人。艺术上能名师真传,一抗一式中矩中规其。唱腔虽亮度欠佳,但柔润甜美。做工尤其突出,含蓄细腻、情态逼真,凤眼传神,娇媚百生。

台风严谨,不欠火候。马振华能戏很多,代表剧目有《拾玉镯》《卖酒》《杀狗》《经鸾禧》《背舌》《洞房》《赵解》等。他塑造了人物,无论大家闫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能各俱身分,精彩动人,使观众倾倒。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马振华在西安红极一时,尤其受回民观众喜爱,人称"万人迷"。被人喻为"东海明珠、光茫四射"。1949年西安解放以后,响亮党的号召,支援边疆文化建设,1951年进藏,在西藏工委文工团工作,并加入中国***。1954年调入西藏秦剧团,历任教练、队长、主任、剧团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在"文革"浩劫中,遭受迫害,1969年7月逝世,终年46岁。

孟遏云(1923——1982)

    民国时期和现代著名秦腔女演员。幼习花衫,主动工青衣。陕西长安县人。父亲孟广华是易俗社第三期学生。孟遏云在父亲的艺术薰陶下,酷爱秦腔艺术,从小就随父亲学艺。当时在陕西的秦腔戏班中,尚无女性演员,她由于对秦腔爱的深切,兼之长相俊美,嗓音条件甚好,冲破旧习,九岁便登台演戏,轰动了西安剧坛,成为西安秦腔舞台上最早的女演员。

后到甘肃、青海一带演了,红遍西北。她的常演剧目有《五典坡》《玉堂春》《红鸾禧》《家许腐史》《铡美案》等。在旧社会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特别是女演员,更受恶势力的欺凌。孟遏云为了生计,随你到处漂迫,受尽苦难,走过了曲折坎坷的艺术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工和国成立之后,孟遏云积极热情,努力参加社会活动和艺术演出。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饰演《游龟山》中田夫人,获表演三等奖。1953年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深入前沿阵地为亲人志愿军演出。1956年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1957年参加秦腔戏曲艺术片《火焰驹》的拍摄,成功地塑造了李夫人的艺术形象,这是她平生每次演老旦行当。1959年参加陕西省赴京献社汇报演出,1960、1961的参加陕西省巡回演了团到江南十三省巡巡演出,并赴到前线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1年参加秦腔电影艺术片《三滴血》的拍摄,她演出的王妈的艺术形象,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发评。长期以来,她积极深入工厂、农村和部队,为人民群众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由于她艺术上巨大成就和政治上的积极进步,被聘为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易俗社艺术顾问,并被接纳为中戏剧家协会委员。

  孟遏云一生从艺五十年,以青衣、正旦专长,塑造过众多的舞台艺术形象。最受广大欢迎的如《五典坡》中的王宝钏,《玉堂春》中的苏三,《游龟山》中的田夫人,《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火焰驹》中的李夫人,《三滴血》中王妈,现代戏《大家喜欢》中的二婶,《一罐饭庄》中的志德娘,《夺印》中的有财妻等。

他的唱腔发婉动听,字正腔园,充满激情。他的表演自然恰切,细腻逼真。能掌握分寸火候,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在《在西安看的戏》一文中写到"她的声音好么一转,一转之后又象游丝一样袅上去,你就默默点头,她把一个语音斩钉截铁地喷出来,才喷出来就猛然煞住,你就咂咂嘴唇,认为惟有那样喷出来就煞住才恰到好处。

"梅兰芳评论说:"孟遏云是秦腔中的正工青衣,我在西安看过她的《武家坡》,这次她在《火焰驹》中演李毋,出色地创造了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形象。她不是用贫婆子那种路子简单地刻划灾个宦官人家的老太太,而是恰切地表达李母的身份,可以看出来她把青衣和老旦的演技熔合在一起了,这是一个成功创造"。

(《陕西戏曲在北京演出评论集》),王绍猷在《秦腔纪闻》中称赞她:"歌唱则声震林木,响遏行云"。1982年12月6日在西安病逝,终年59岁。

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简介(三)

杨金凤(1923—)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10岁入甘肃丁振华戏班学艺,师承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工花旦,兼演正小旦。满师后到处搭班演出。上世纪40年代与名小生靖正恭合演《白玉楼》一炮打红,1952年入本院。

她唱做兼备,行腔流畅,饱满亮丽,表演细腻激情。表演风格上吸收了陕、甘两路秦腔的特色,是秦腔旦行由乾旦转为坤旦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剧目有《白玉楼》、《独占花魁》、《汾河湾》、《安安送米》等,尤以《杀狗》、《卖酒》享誉秦坛。她的表演艺术对研究院旦行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郝彩凤、马友仙、段林菊等名演员都曾得其教诲。曾获全国戏曲观摩大赛三等奖、省戏曲观摩大赛一等奖。

说说宁夏秦腔界的"四块金砖"

赵守中(1923—)

    男,汉族,1923年2月出生,籍贯陕西长安,**党员,1988年获国家一级演员职称。

1931—1935在西安新剧社学艺,1935—1942在宁夏觉民学社甲班毕业任演员,1942—1949在宁夏人民剧院任演员,1950—1961在银川剧社任演员队队长,1961—1988年在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艺委会副主任,1988年退休,1993.4转离休。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主工铜锤花脸,在《铡美案》中饰包公,《斩单童》中饰单童,《苟家滩》中饰王彦章,《打銮驾》中饰包公,《八件衣》中饰包公,《黑叮本》中饰徐彦昭,《杜鹃山》中饰雷刚等160余本(折)戏中担任主角,在宁夏秦腔界被誉为"四块金砖"之一。

1955年参加甘肃省戏剧会演获二等奖,1958年在西安举行西北五省戏剧会演,演出剧目《三对面》受到大会好评,之后中国唱片公司、陕西省音响出版社将其演出的《打銮驾》、《斩单童》的唱段录制成唱片、录音带发行,1995年在全国中老年戏剧会演中获"牡丹奖",1987年宁夏广播电视台为本人录制磁带《打銮驾》、《斩单童》等唱段,并在全国发行,1993年被批准享受处级政治生活待遇。

  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简介(三)  

吕明发(1923—)

    1923年3月出生于陕西宝鸡一个秦腔世家。1930年起随父吕贵在宝鸡聚顺社(王家班)学艺,1935年随父在凤翔风易社学艺、演出,1938年在甘肃灵台朱家戏班从艺,1947年在宝鸡聚胜社、甘肃徽县徽胜班,1949年在甘肃天水鸿胜社,1950年在凤翔县人民剧团工作。

1982年退休后返聘到凤翔县人民剧团至今。2008年6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4月列入文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吕明发8岁学艺,12岁登台演出,主工须生戏。以毕生精力为西秦腔及西府秦腔的传承、发展(声腔衍进)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对武须生、红生的刻苦钻研具有突破性的创造,其表演自青年时即自成一派,经数年广采愽取,吸纳京剧红生风范和流派表演,艺术日臻提高、完美。

鞭扫灯花、抡麻鞭、五鞭连响、打雷碗等技巧,在秦腔舞台堪称一绝。被誉为"活关公""活伍员"。相继将《临潼山》、《伍员逃国》、《太和城》等剧中西路秦腔表演技艺风格传授于凤翔剧团蔺生洲、张宏达、唐国强、王治祥、霍小华、屈博阳等青年演员。

同时还曾为凤翔剧团执导排演秦腔现代戏《铁流战士》、《海防线上》、《洪湖赤卫队》及秦腔传统戏《赵氏孤儿》、《大报仇》、《玉虎坠》等三十余本。2003年宝鸡市剧协出版《秦腔舞台不老松吕明发》一书,详细介绍了他的舞台艺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