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甸黑木耳
蛟河市黄松甸镇是“中国黑木耳第一镇”、“食用菌之乡”、食用菌“全国优秀基地镇”、“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镇”。[1] 黄松甸黑木耳,于2001年注册为“黄松甸”品牌,2001年“黄松甸”牌黑木耳被吉林市人民政府评为“吉林市名牌农产品”;2003年“黄松甸”牌黑木耳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吉林名牌产品”;2004年中国全国第七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推荐“黄松甸”牌黑木耳为“全国名牌产品”。
黄松甸镇位于蛟河市区东50公里,地处长白山脉延续山区,海拔474米,地势高寒,无霜期较短,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昼夜温差较大。独特的气候条件、生长环境和生产管理技术,生产出独特、优质的黑木耳,在食用口感、理化指标、外观形状上与其他产区的黑木耳都有所区别。
一、“黄松甸”牌黑木耳生长于气候地势高寒、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生长相对缓慢,干物质积累较多,所以耳片较厚,耳肉弹性好,食用口感特别好。
二、“黄松甸”牌黑木耳采用威虎河水浇灌,水源纯净*全镇森林覆盖率91%,空气清洁*域内没有工厂。“黄松甸”牌黑木耳生长于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天然环境中,符合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品质极佳。
三、“黄松甸”牌黑木耳采用地栽法生产,栽培料以硬杂木木屑为主,耳肉有弹性,食用口感好,与其他产地木耳不同。
四、“黄松甸”牌黑木耳选用单片品种,生产管理精心,采摘晾晒时单片摆放,适时翻晒,外观形状自然卷曲,颜色与光泽自然、较深。生产过程采取覆膜等措施,耳片上不附着的沙土等杂质,商品性好。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黄松甸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10年4月6日起对黄松甸黑木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局公告2010年第28号)。
保护范围
黄松甸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白石山镇、漂河镇、前进乡、新站镇、乌林朝鲜族乡、拉法街道、天岗镇、庆岭镇、松江镇、天北镇、新农街道、河南街道等13个乡镇街道所辖行政区域。[4]
专用标志使用
黄松甸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吉林省蛟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黄松甸黑木耳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4]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栽培品种选择蛟耳1号、天翔双丰1号和吉AU1号等品种。
(二)立地条件。
菌袋生产和出耳场地距离畜禽养殖场和垃圾场所在300米以上。生产场地海拔高度274m至474m。
(三)生产技术要求。
1、菌种制备:采用二级菌种繁育体系,并符合国家对黑木耳菌种规定的质量要求。
2、培养料要求:原材料新鲜、洁净,木屑选用壳斗科、桦木科、漆树科、胡桃科、杜英科和金缕梅科阔叶硬杂树木屑。
3、菌袋生产:栽培袋为165至170mm×330mm规格的低压乙烯或聚丙烯折角袋。采用立式装袋机装袋,装袋高度为18至22cm。栽培袋装好后使用插棍固定菌种孔,封口采用拧口或套环和棉塞。采用周转筐进行短途运输,采用接种箱或离子风机接种,接种量3%,接种后菌袋内温度控制在28℃至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5%至65%。
4、出耳要求:菌丝长满袋在20℃条件后熟培养10d至20d,然后进行出耳管理。菌袋经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后,采用常规“V”形口出耳用消毒刀片割9至12个“V”形口;采用小孔出耳则采用钉子或扎眼机扎孔,每个菌袋扎90至120个孔。出耳期间温度保持在22℃至24℃,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早晚喷水增湿,并使用水符合个国家关于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的规定;增加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采用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
(四)采收和干制。
春耳6月20日至7月10日采收,秋耳9月25日至10月20日采收。耳片舒展,耳根收缩,个别耳片腹面刚刚产生白色孢子时采收。自然晾晒含水量达到14%或以下为止。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耳片单片、无耳根,口感脆嫩。春耳耳面黑褐色,有光泽,背面暗灰色,耳片大小1.5cm至5.0 cm,耳片厚0.4mm至1.0mm;秋耳耳面黑色,光亮感强,背面黑褐色,耳片大小1.2cm至4.0cm,耳片厚0.9mm至1.5mm。